枫桥式人民法庭|锦旗背后的故事:看“家润调解室”如何让纠纷止于诉前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25年03月22日 | ||
3月21日,滨城区人民法院小营法庭内,一场暖心的“致谢仪式”不期而至——滨州市某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将一面印有“妙手解纷争 铁肩担道义”的锦旗交到特邀调解员崔加瑞手中。背后的故事得从一件买卖合同纠纷说起。
一场纠纷: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
2025年年初,沂水某建材有限公司因滨州市某工程有限公司拖欠货款,一纸诉状递至小营法庭。调解员崔加瑞收到案件后及时查看了起诉材料,发现双方争议焦点在于对货物交付与付款节点存在分歧。面对企业急需资金周转的焦虑,崔加瑞一边仔细查看在案证据,一边反复与双方当事人沟通,既用法律法规厘清合同义务和付款责任,又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互相体谅。经过十余次协商,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方案,既保障了建材公司权益,又为工程公司争取到付款时间。 “原以为要打持久战,没想到调解员既专业又暖心,一遍遍耐心地做调解工作。”工程公司负责人孙总感慨道。一面锦旗,不仅是对调解员崔加瑞个人的赞许,更折射出人民群众对“调解优先”解纷模式的认可。 一个人:扎根基层的“和事佬”
崔加瑞的故事,是基层调解力量的典型写照。作为中共党员、市中街道办事处牛王村党支部书记,他深谙“法理之外,更需人情”的调解智慧。2022年成为小营法庭特邀调解员后,他将多年基层治理经验与法律知识结合,年均调解结案200余件,成为群众口中的“贴心老崔”。 “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找到法、理、情的平衡点。”面对婚姻家庭纠纷,他化身“倾听者”,用亲情唤醒矛盾双方。处理邻里争执,他变身“现场勘察员”,在田间地头丈量争议土地。化解民间借贷矛盾,他又成为“算账先生”,一笔笔核对账目厘清是非。正是这种“脚上沾泥、心里装民”的作风,让他的调解成功率、调解案件数常年在院内位列前茅。
一间调解室:以“家文化”润泽民心
走进小营法庭“家润调解室”,墙上“以法安天下,以德润人心”的标语格外醒目。这间以“家”为名、以“润”为魂的调解室,承载着独特的治理哲学。 “家”是根基。调解室布局温馨如客厅,墙上挂着电视(调解系统),手里端着热茶,几句乡音、几句寒暄,让当事人放下对抗心态。 “润”是方法。践行“法律定纷止争+道德浸润人心”双轨模式,既有远程调解系统实现“云端解纷”,又在大孙等社区设立调解点,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 “治”是目标。通过“调解一案、教育一片”,推动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方式,切实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今年1月,大孙社区两户村民因赡养父母问题争执不下,双方在社区通过远程视频系统连线小营法庭,在崔家瑞释法明理和建议下,双方在赡养时间、地点等问题上达成和解。这种“科技+传统”的调解方式,已让多起纠纷在“家门口”化解。 一套机制:织密基层治理“防护网”
家润调解室的成功,离不开小营法庭构建的多元共治体系。近年来,法庭积极创建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打出源头化解、实质解纷“组合拳”。 联动工作站下沉街道。与小营街道办事处建立协同联动机制,设立“法庭-街道”联动工作站,针对征地拆迁、农民工欠薪等群体性纠纷,建立“预警排查—联合调解—司法确认”全链条机制。 “警法联防”前端介入。与辖区派出所建立平安共建联动联防机制,对110接警中涉及民事纠纷的警情实时沟通,对于可能引发诉讼案件调解员主动介入。 网格助调激活末梢 。聘任道旭等九个社区的干部、网格员担任“法治助调员”,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训,打造“法庭指导+专职调解+网格协助”三级网络。 把法庭“搬”到群众心坎上
从一面锦旗看调解温度,从一间调解室观治理创新,从一套机制察司法担当。滨城区法院小营法庭通过“家润调解室”这个“小切口”,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内涵: 变“坐堂问案”为“主动治理”,让司法服务从法庭延伸到社区院落; 化“刚性裁判”为“柔性疏导”,用道德滋养弥补法律刚性; 以“多元共治”促“源头减讼”,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如今,“有纠纷找家润(加瑞)”已成为当地群众共识。这座黄河岸边的人民法庭,正用司法为民的初心,书写着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篇章。 供稿人:赵秀志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