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随笔

法院青年说|不忘法治初心 捍卫公平正义——电影《第二十条》观后感③

来源:   发布时间: 2024年03月06日

  电影《第二十条》由真实司法案例改编,以司法机关长期关注和讨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的“正当防卫”制度为基础进行了生动演绎。滨城区法院微信公众号开设“法院青年说·电影《第二十条》观后感”专栏,登载我院青年研习社成员的观影感悟,激励广大青年干警在司法实践中不忘法治初心、弘扬社会正气,在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道路上争先奋进、砥砺前行。

  立案庭法官助理 周玮

  近年来,昆山反杀案、涞源反杀案、福州赵宇案唤醒了沉睡的《刑法》第二十条。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仗义情怀,这是人本性中良心和正义的驱使。在面对类似行为、案件时,要站在防卫者的角度思考,不能做事后诸葛亮的理性判断,要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小,让更多的人敢于见义勇为、愿意见义勇为。这才是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是法律权威实现的最优途径。对正当防卫行为的正确认定,让我们知道良知不会被杀死,法条不会再沉睡,正义不会再迟到。

  

  作为一名法官助理,辅助法官办理案件的过程,也是我们正确运用法律的过程。面对经办案件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应深明“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道理,应具备“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不能做沉默不语的木头人。希望我们交给下一代的是立法为民、用法谨慎、执法严明的法治社会。

  刑庭法官助理 李超

  电影以韩明一段慷慨激昂的肺腑之言结束,“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法律的权威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一次犯罪污染的是一条河流,一次错误的裁决污染的是整个水源”“我不相信没有天理的国法,也不相信没有人情的天理”……在这段发言中,我们见证了韩明的思想变化和内心成长,同样见证了新时代司法人员的为民情怀和敢于担当的精神,融合天理国法人情,坚持公平正义。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同志讲过,办案决不能只守住形式“不违法”底线,必须将天理、国法、人情融为一体,情同此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真正、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法院干警,我们需要用专业知识、专业思维,在每一起案件的事实认定、法律适用过程中,兼顾天理与人情,做出无愧于良心的判断,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用真正的公平和正义回应人民群众朴素的诉求和情感期待,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执行局法官助理 罗妍坤

  《第二十条》是由真实司法案例改编,以“正当防卫”为题材的电影,由三个发生在检察官韩明身上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刑法第二十条背后的天理国法人情。关于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条款,其构成需要满足一个重要的时间条件,即正当防卫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片中王永强拿剪刀捅刺债主的行为是否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这个问题在电影中存在巨大争议。该案被公安机关以涉嫌故意伤害立案,检察机关内部也有人认为王永强根本没有防卫性质。但是,当我们衡量王永强的行为时,应还原当事人彼时所处情景,而不能以上帝视角审视推理。正如2020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出,对于不法侵害是否已经开始或者结束,应当立足防卫人在防卫时所处情境,按照社会公众的一般认知,依法作出合乎情理的判断,不能苛求防卫人。法律最大的公信力就是守护好普通老百姓最朴素最期待的情感诉求,王永强案最终作出了不起诉决定,让公平与正义能够回应老百姓的期待,也激励我们要始终秉承“如我在诉”的司法理念,保持对法律的敬畏之心,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关闭

版权所有:滨州市滨城区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黄河17路956号 电话:0543-8109666 邮编:25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