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罗文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4年03月27日 | ||
作者:王中学 知道罗文的故事,但很简略;听说过《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但没读过。今天有幸阅读了全文,与我心有戚戚焉! 《致加西亚的信》,书中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美西战争期间,美国总统急需求得在古巴丛林中反抗西班牙军队的起义军首领加西亚的合作。然而,没有人确切地知道 加西亚到底在哪里。有人对总统说:"或许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找得到。"于是,总统把罗文中尉找来,把致加西亚的信交给他。尽管罗文也不知道加西亚在什么地方,但他接过这封信,什么也没有说就出发了。3个星期之后,历尽艰辛、波折,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勇气终于找到了加西亚。 任务是突然的,命令是斩钉截铁的,服从是绝对的,如果说这些是军人的特殊性,那么罗文面对不知道目的地,不提任何条件的执行,并且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这无疑是一个奇迹!罗文的事迹通过《致加西亚的信》一本小册子传遍了全世界,罗文成为一种忠于职守、一种承诺、一种敬业、服从和荣誉的象征。 我不禁想起了3月份办理的两个案件。任务同样是紧急的,院长一上班便从市中级法院领来了一个任务,就是不管你用什么办法,必须在月底以前完成省高级法院交办的两起案件,要求立即出发去青岛,一点时间也不能耽误。这批案件我早己耳闻,是一批再审案件,在原卷中所谓的原告与被告是中介通过多层转手之后在原卷中记录的当事人,原卷中记载的原告与被告的地址是身份证的地址,现在原告与被告均已不在原卷中记载的身份证的地址居住,早已经搬迁甚至已经躲藏,原卷中的联系电话是中介所留,而中介也已因为这批案件的特殊原因而杳无踪迹,可以说现在能掌握的信息只有原告与被告的名字了,但是在拥有几百万人的青岛想找到他们无异于大海捞针,简直想都不敢想。更听说有的法院办案人员在青岛住了半年都没有找到他们想要找的人,怎么办?面对院长交给的特殊任务,罗文的“一种军人崇高的荣誉感充满了我的胸膛,已经无法容纳任何的犹豫和疑问……”的真实感受涌上了我的心头,办理案件是我的职责所在,领导的嘱托信任更是一副重担压在了肩上,“风萧萧兮易水寒,不结此案兮誓不返”,我神色凝重,仅说了一句话“行,我这就走!”在路上不停的思考,在车上不停地翻看地图,在青岛不停地奔走询问,在晚上苦苦的蹲点等候到夜半……整整两天的时间,当事人找到了,案件撤诉了,任务完成了!我不辱使命,我就是“罗文”! *本文登载于2011年6月10日《人民法院报》第七版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