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报“活化石”新说——惠民县人民法院胡集法庭曲艺调解的创新实践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24年10月28日 | ||
“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路走中央,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 胡集书会,这棵植根于宋元、繁茂于明清的民间艺术之树,历经八百年风雨洗礼,依然挺立于中国民间传统书会的林海之中,熠熠生辉。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近年来,惠民县深入挖掘书会的时代价值,创新“书会+”理念,让线上线下双演合璧,共同诠释着孝、善、勇、爱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曲艺高台教化的结合,为惠民县人民法院胡集法庭的法官提供了高效和谐化解群众纠纷的新思路。在胡集法庭每年受理的近700件民事纠纷中,情、理、法结合的思想如同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一扇扇和解的大门。一起大姑姐状告弟媳、侄子、侄女,甚至追加老父亲为被告的案件,尤为引人注目。 这起案件,看似是一桩简单的家庭纠纷,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家庭矛盾和情感纠葛。 弟弟因突发脑卒中去世,留下了一堆未了的债务,老母亲也紧随而去,原本和美的家庭眨眼间变得支离破碎。大姑姐为了救治弟弟,不惜举债倾囊相助。弟弟死后,为了抚养年幼的一双儿女,弟媳只得变卖宝马车和原本赖以生存的厂子。 大姑姐看到弟媳的做法,信任的基石逐渐崩塌,为了债权,最终将弟媳告上法庭。 在法庭上,双方情绪激动,各执一词。大姑姐哭诉:“她就是故意转移财产,心肠歹毒,一心想再嫁他人。”弟媳面对婆家的误解和指责,伤心欲绝,失声痛哭。在法官的耐心调解下,双方慢慢冷静下来,事情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原来,这起纠纷的根源在于双方之间的误会和缺乏沟通。 法官深知,这是一件人性、亲情、法律、传统道德交织的纠纷,绝非单纯的法条可以量化的矛盾。于是,法官采取背对背调解方式,分别与大姑姐和弟媳进行沟通。在法官的耐心劝解下,大姑姐终于理解了弟媳的困境和不易,而弟媳也表达了自己愿意偿还债务的决心。 “一把戒尺七寸长,老一代的道理天天讲,慈爱的家风子孙旺,宽厚有度贵谦让……”最终,在胡集书会《好家风代代传》的唱词中,双方的心情逐渐平复,达成了和解协议:弟媳1年还1万元,3年还清。纠纷解决了,双方重新找回了失去的亲情和信任。 胡集书会,不仅是一场曲艺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着家长里短和人间道理,用曲艺的力量化解着人们心中的矛盾和纠结。在胡集法庭,“曲艺解纠纷”的做法逐渐显现出其独特的优势,胡集法庭也被附近群众亲切地称为“曲艺法庭”。 胡集法庭倾力打造的“法艺先枫”党建品牌,将法律与曲艺完美结合在一起。他们邀请镇文化站站长、曲艺文化展厅负责人、书会传承人等共同建设文化艺术墙,以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宣传法治,使百姓在艺术的轻松节奏中把握法治的要义和精髓。 胡集书会,这个八百年传承下来的民间艺术瑰宝,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书会文化传递出的朴素的真、善、美理念,与法律法规共同维护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这正是:胡集书会八百年,孙子故里情绵绵;丝弦竞奏和谐韵,万家灯火不夜天。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