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永不言败的老人

来源:   发布时间: 2014年05月15日   作者: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

  ——海明威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品读的好书,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就是其中一本。一部不足百页的作品,却能让一代代人一读再读。时隔几年,因为院里书香法院建设的缘故,我再次翻开《老人与海》,心里不再只是当年那种一味的崇拜和赞扬,对人生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书中老人圣地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与海》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圣地亚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人格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子”。

  拥有这种“硬汉精神”的第一人就是《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海明威一生勤奋创作。早上起身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写作。他写作时,还有一个常人没有的习惯,就是站着写。他说:“我站着写,而且是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 这让我想起来革命时期流行的一句话“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海明威是“艰苦的时候要吃苦,不艰苦的时候创造条件也要吃苦”,正是这种不安于舒适,把自己逼到极限的硬汉精神,才让海明威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崇高荣誉。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法官,我们也需要这样的“硬汉精神”,需要一种永不言败的气魄。不管遇到多么复杂多么棘手的案件,要像海明威一样,像书中的圣地亚哥一样,逼自己一把,同时也是帮当事人一把,为了公平,为了正义,为了“案结事了人和”的事业目标,永不言败,不懈奋斗。

  小说里有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的,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圣地亚哥老人正是因为在过去毫无收获的八十四天内分毫不差的精心准备着,而且也有信心有毅力在未来无数个毫无收获的八十四天内仍坚持分毫不差的精心准备着,才能在第八十五天收获了他捕鱼生涯中最大的那条鱼,长十八尺,重一千五百磅。虽然最终因为一路上鲨鱼不断争抢,加上没有外人协助,他带回海港的只是一架鱼骨,但他仍然是成功者,因为他坚持到了最后,因为他再一次证明了自己不被任何事物所击败的决心和勇气。这让我想到了我自己,不管是学习中,还是工作中,机会只垂青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只有我平时做了足够的准备,竭尽全力的的做好自己份内的每一件事,哪怕只是端茶倒水、扫地关窗的小事,我才能在重大工作任务到来时,不慌不乱,做到分毫不差。刚从青葱校园走出,初入职场,每一个人都是我学习的对象,每一个人都有我所不能及的地方,不仅仅是现在,将来也是,永远都是。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每一天都要用分毫不差的准备来迎接新的挑战。

  小说中触动我心灵的,还有这样一句话:“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一个人,不能老想着他还需要什么,这样他永远也不会满足,更不会快乐。有句话说的好,“既然不能改变环境,那就何妨改变自己”,小时候妈妈也经常教我,“树是死的,人是活的”,这句话虽然很俗,却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作为有智慧的生灵,我们不能因为缺少自己所需要的条件就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而要用自己的智慧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做自己所能做的,未来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尽力做分毫不差的准备,而不能一味的抱怨或者靠运气。    《老人与海》这本书教会我的,还有很多很多。什么是失败,失败的真正意义是在遭遇了挫折之后没有勇气爬起,失去了再来一次的勇气,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失去了自己人生的梦想。什么是英雄,英雄就是敢于面对挫折,挑战挫折,战胜挫折的人,他们有勇气完成自己也许失败了很多次的梦想,这才算得上是英雄。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屡败屡战,最终胜利。楚汉之争,不肯过江东的项羽,以为自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在乌江亭自尽,最终只落得后人一声叹息;如果他有勇气从头再来,为称霸的梦想继续努力奋斗的话,也许就不会有刘邦日后的辉煌。

  当然,在圣地亚哥老人个人英雄主义的背后,也有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第一,要有团体协作精神。小说中的老人不管如何的坚韧与不屈,最终可以说还是失败了,尽管是优雅的失败,他败就败在缺乏团体协作精神。“要是孩子在该有多好啊”,小说中这句话在老人与大马林鱼和鲨鱼搏斗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这句话一方面反映了老人的孤独,一方面也反映了老人对团体协作的渴望。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个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团体协作的精神更是必不可缺,只有这样,大家才能携手同心的把工作做好。

  第二,退一步海阔天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固然可敬,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退一步海阔天空,更是一种智慧。小说里的老人几次险些丧生,但都又靠顽强的意志撑了下来,作者歌颂的固然是老人的英雄主义精神,但在其英雄主义背后,是近似偏执的英雄情结。如果老人真的丧生了呢?面对不理智的大马林鱼,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在没有人协作而又十分偏远的海上,也许老人需要做的是放大马林鱼也放自己一条生路,而不是一味的抗争到底,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正如古时的愚公移山,愚公明知开山绝非易事,也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但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仍坚持带领子孙后代来开山,终于感化天帝,命山神搬走了挡路的大山。还有“水滴石穿”,“铁杵成针”,“冰冻三尺”等等,这些固然是“有志者,事竞成”的楷模,但是,如果没有天神,愚公何时能移走山?他子子孙孙生存的目的是否就是为了移山?如果想要石穿,办法多的是,何必用水?水的用途非常之广,但其中之一并非穿石,有钢要用在刀刃上,有水最好还是用在南水北调上。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一千次的阅读也会带出《老人与海》一千零一层的寓意,作者海明威说过,“冰山通常八分之七都浸没在水下,作家要再现的是那露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其余的应该留给读者思考和想象”。上面是我对其他八分之七的粗浅解读,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大家更深刻的思索和探讨。


关闭

鲁公网安备 37050202370889号

版权所有: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府前大街79号-1 诉讼服务中心电话:0546-6387621 诉讼服务热线电话:12368 邮编:257091


  • 微博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