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法”为何物

读《寻找法律的印迹》有感

来源:   发布时间: 2014年05月15日   作者:

  自进入法院从事审判工作以来,我深感幸运地与自己喜欢的法律知识为伴,但接触的越久,我却越无法说出法律到底是什么?抱着这样的疑问,我读了朋友一直推荐的《寻找法律的印迹》这本书。

  法律是什么?这正是《寻找法律的印迹》这本书的作者一直在追问的问题。作者用“环球法旅”这一形式来追寻法律本质,探究法律的精神和灵魂,从古埃及到美利坚,他循着法律的印迹,开始了一次伟大的精神之旅,将历史上重要的法律典故穿插入风景和故事中,通过历史上一个个生动的案例细细向我们讲述着法律的历史,告诉我们法学的智慧和光芒在人类生活的闪现是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价值选择来完成的。细细读来,觉得很是有趣,像是地理志,又像是大事记;像是故事集,又像是人物传记。随着作者的笔锋,踏遍五湖四海,在一番精神之旅后,仿佛领悟了很多,对我国的法治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翻开此书看到的第一句话:“法其实是一种‘公平正义的行为习惯’”。本书共分为六章,前五章以法律的起源和发展为主线,按照地理概念分别讲述了“地中海沿岸•法律的足印”,“古罗马废墟•法律的沉埋”,“英格兰原野•法学的重生”,“西欧风云•法律的蒙尘”和“新大陆阳光•法治的成长”。第六章从整个法律发展史的角度讲述了一些佚文趣事。读到最后,作者又说:法即是“自由平等”,法即是“公平正义”,法律并不是用来限制或剥夺人民自由的东西,而应该是一种用来保护和扩大人民自由的东西,法学,即是一种“权利”之学。在公平正义的掩盖之下,法律散发的是一种人本主义关怀。在中西方法律对比之时,回望中国法治进程,一直以来,对于法律人们都是敬而远之,望而生畏,往往在很多的时候,人们将法律看做了一个严肃的而且难以触及的高峰,在现实的生活中,人民往往会把法律本身当作是正义的化身。而作者借助几个易懂的小故事用他的思维为我们诠释了法律的人性关怀,阐述了其认为的在法律中应该蕴含的“人本主义”思想。在作者眼中,法律的人性化是走向法治的基石,法律只有处处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才能真正发挥其定纷止争的功能,真正实现法律的价值与目的。

  从头至尾读下来,究竟“法”为何物,我似乎有所领悟,法律的本质,即公平与正义。英国的“天赋人权”、法国的“自由、平等、博爱”、美国的“米兰达规则”,人类的法治进程经历了漫长的探索与挣扎,一次次的失败与挫折后,只有“公平”与“正义”仍是法律锲而不舍的追求。文中谈到古罗马人借助手持天平利剑、蒙眼闭目的正义女神宣示着对法律“公平正义的追求”,蒙眼闭目表示审判应用心灵来观察,不应受到外界的干扰,然而作为中国公平正义的象征,独角兽却是瞪大双目,察言观色,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司法观念。作者认为中国的裁判者应闭上双眼,用心去衡量利与弊,用心去裁判是与非,摆脱外界的干扰,避免先入为主,这样才能做到不偏不倚,真正实现公平正义,体现法律的本质。不难看出,作者认为公平正义很大程度上是要用心灵去衡量的。然而,在我国司法机构中,程序上的不完善和分工上的不合理导致司法难以真正独立,难以彻底摒弃法律外的政府干预。在我国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尚有漫长的路要走,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公平正义伴随人类文明不断衍生,法治始终是现代文明社会永恒的追求。法为公平正义而产生,更为公平正义而存在。在蒙哥马利市市政府为马丁路德金建立的一座纪念碑上镌刻着他的一句名言:“直至公平与正义像滚滚江河,像滔滔溪流,奔腾向前。”法律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石。一位法学家曾经说过:别的发明让人类学会驾驭自然,而法律的发明,则令人类学会如何驾驭自己。作为一名有几十年审判经验的老法官,我深深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厚蕴意。法律知识让我对社会进步、经济运行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因为物质文明进步的过程,也是精神文明不断发挥作用的过程,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一种,是社会基本的行为规范,约束和保障着各项行为的合规化。正是这种有章可循的制度模式,使得人们的行为被合理的调节,进而使人类社会各个领域有序发展。

  这让我不禁想到我工作的单位广饶县人民法院,在我们一百多人的大家庭中,有为了审判事业干了大半辈子已退居二线仍坚持工作的老同志,他们还在发挥余热评阅案卷,耐心指正审判中的不足;有为了审理土地纠纷、邻里纠纷、交通事故赔偿案件,踏着风尘,忘却委屈,走过田间地头,走进乡村院落的同志;有为了不让少年花季在铁窗中枯萎,用严父慈母般的情理去感化的同志;有为了不让生效的法律文书变成一纸空文,不辞辛苦奔波执行的同志。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诠释着政法干警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崇高精神。

  读完《寻找法律的印迹》这本书,我深受启迪,法律究其根源是捍卫权力的坚决,是追求正义公平的坚定,更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在以后的审判工作中,我应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坚持司法为民,努力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法官,为实现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闭

鲁公网安备 37050202370889号

版权所有: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府前大街79号-1 诉讼服务中心电话:0546-6387621 诉讼服务热线电话:12368 邮编:257091


  • 微博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