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审判执行业务 > 理论研究
性侵犯罪的罪名界分与罪数处断
作者:   发布时间: 2024年11月05日

  性侵案件系多发刑事案件,由于侵害行为复杂多样,既易出现强奸罪与猥亵犯罪的界分困难,又易出现数罪并罚还是择一重罪处断的争议难题。司法实践中,一些案件在罪名确定、罪数处断方面存在不一致做法,进而导致定罪、量刑的不统一,影响案件办理的效果。对此,人民法院案例库入库参考案例《周某强奸、强制猥亵、抢劫案(入库编号:2024-18-1-182-001)》的裁判要旨提出:“针对同一被害人实施强奸后,又实施强制猥亵,二行为之间间隔时间较长、空间发生变化的,不宜认为强制猥亵行为是强奸行为的延续,不能成立吸收犯,应当以强奸罪和强制猥亵罪并罚。”“对怀孕妇女实施强奸、强制猥亵犯罪的,酌情予以从重处罚。”这就结合本参考案例的情况,对性侵犯罪的罪数处断及定罪量刑规则作了明确,为类似案件裁判提供了明确指引。对于所涉裁判要旨,应当注意从三个方面加以把握:

  第一,以刑法分则规定的构成要件为基准界分罪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罪数处断前提是准确界分此罪与彼罪。具体而言,当强奸和强制猥亵行为针对同一对象时,罪名界分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对此,需要根据犯罪构成要件,依据行为人主客观方面的情形进行判断。强奸罪、强制猥亵罪均规定于刑法分则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两罪的构成要件虽有一定关联性,但实际区别明显:强奸罪侵犯妇女的性自主权利,主观上具有违背妇女意愿强行发生性关系的故意,客观上表现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强制猥亵罪侵犯妇女性交以外的性自主权利,主观上具有违背妇女意愿强行猥亵的故意,客观上表现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实施性交以外的猥亵妇女的行为。

  本案中,被告人周某为满足性欲望,强迫被害人刘某为其口交进而发生性关系,后将刘某带回家中清理痕迹过程中又强行实施猥亵行为,主观上先后产生强奸和强制猥亵两个故意的内容,客观上分别实施了强奸妇女和猥亵妇女两个行为,故应当认定周某的行为分别构成强奸罪和强制猥亵罪。

  第二,准确认定强奸罪与强制猥亵罪之间的罪数关系,符合司法处断的通常做法。当强奸和强制猥亵行为针对同一对象时,不仅罪名界分困难,罪数处断亦易出现不同认识。对此,仍然应当以构成要件作为判定基础:行为符合一个犯罪构成的,成立一罪;行为符合数个犯罪构成的,成立数罪。然而,由于强奸与强制猥亵经常伴随发生,犯罪过程和犯罪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有观点认为应当依据吸收犯理论,以强奸罪一罪判处,强制猥亵行为作为强奸罪的酌定从重情节考察。然而,吸收犯是指数个不同的犯罪行为,依据日常一般观念或法条内容,其中一个行为当然为他行为所吸收,只成立吸收行为的一个犯罪。一般认为,数个犯罪行为之所以成立吸收关系,是因为其性质基本相同或者属于某种犯罪的同一过程,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前行为可能是后行为发展的所经阶段,后行为可能是前行为发展的自然结果。吸收关系具体主要包括三种:一是重行为吸收轻行为,二是实行行为吸收非实行行为,三是主行为吸收从行为。

  本案中,被告人周某实施强奸行为与强制猥亵行为的时间间隔较长,且空间发生变化,强制猥亵行为是另起犯意实施的行为,而非强奸行为的延续、发展。在此情形下,强制猥亵行为既不是强奸行为的必经阶段,也不是强奸行为的自然结果,二者之间缺乏成立吸收犯的正当逻辑关系,故应当单独评价。

  第三,对性侵怀孕妇女的犯罪酌情从重处罚,符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根据犯罪的具体情况,实行区别对待,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三章对“人身和人格权益”作了专章规定,凸显了国家保护妇女人身和人格权益的鲜明立场。由此,在办理性侵案件时,应当注重对妇女人身和人格权益的有效保护,对于社会危害大或者具有法定、酌定从重处罚情节,以及主观恶性深、人身危险性大的被告人,应当依法从严惩处。特别是,对于“逆向情节”并存的案件,要依法妥当处理。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法发〔2010〕9号)第二十八条规定:“对于被告人同时具有法定、酌定从严和法定、酌定从宽处罚情节的案件,要在全面考察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危害程度的基础上,结合被告人的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社会治安状况等因素,综合作出分析判断,总体从严,或者总体从宽。”根据上述规定,要综合全案情节,准确判断总体从严或者总体从宽。

  本案中,被告人周某在公共场所强奸怀孕的妇女,将其挟持回家后又进行猥亵,虽不属于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明文列举的加重处罚情形,但周某的主观恶性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大,虽有自首的从轻处罚情节,量刑时仍应体现从严,才能实现刑法的公正价值,符合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和认知。综合考虑周某犯罪的动机、手段、后果及自首的原因等,生效裁判对其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体现了总体从严的立场和取向。

  来源:人民法院报

编辑:运维人员
关闭

鲁公网安备 37050202370889号

版权所有: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府前大街79号-1 诉讼服务中心电话:0546-6387621 诉讼服务热线电话:12368 邮编:257091


  • 微博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