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 2022年12月29日   作者:王安琪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关于法治建设的新命题与新论断,逐渐孕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上的新思想,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国际背景

国际间的合作离不开现代化法治建设。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中,国际新形势错综复杂。由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不平等、发展不平衡,导致贫富差距日益严重。要想在政治风云不稳定的外部条件下,赢得发展先导位置,就需要推动法治建设现代化为我国政治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并将法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

合作共赢的前提条件是互信包容,互信包容也同样促进合作共赢。在新时代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现代化法治建设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要求。和平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许多威胁和平的因素潜伏在世界各地,隐秘在各个角落。全球性问题使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险象环生,要想壮大国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 就需要我国参与到国际社会法治建设之中,也就需要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提高法治建设现代化水平。

(二)国内背景

依法治国和全面深化改革共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助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具体落实的大环境下,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我国势必会采用依法治国方针策略来确保整个市场经济的稳定和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法治建设将承载更多使命,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全面依法治国是战略布局之一,更是推进法治建设和促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学会从整体战略布局中去把握,发挥法治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作用。

国家法治建设的具体实施方向依靠着我国具体国情,而政治经济互为表里,决定了法治建设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同时也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了内在推动力。首先,社会腐败问题仍旧严峻 ;其次,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不够高,主要体现在执法能力不高、服务意识偏低。最后,科技和网络的迅猛发展,对已有的法律体系发起了新挑战。

法治建设是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保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了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党的十九大发出总动员,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牢牢抓住法治建设这个重要环节,不仅需要思想宣传教育,更需要通过制度建设,以明确的法律法规严肃党内的政治生活,形成艰苦奋斗,崇尚实干的党风。反腐败斗争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贯彻党中央的决策、战略部署。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抓牢不能腐的笼子,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思考。党中央始终以取得反腐败斗争胜利的决心推动我国全面从严治党和法治建设的进程,促进我国走向现代化法治国家的步伐,确保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

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就是一笔可以汲取的宝贵遗产,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们的经典论述里都包含了丰富的法治思想,特别是一些精华要素已经渗透进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这些应当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文化资源和有益借鉴。习近平法治思想正是在对优秀传统法治文化汲取经验智慧,对国家、民族社会治理历史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再提炼和再升华。

(二)马克思主义的法治思想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人民民主理论等,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它通过对资本主义法制的批判,精辟地阐述了法律产生的社会条件、法律的本质内涵、法律的价值追求,科学地回答了国家与法的关系、法律的作用及其发展规律,让人们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前提下对法律有了全新的认识与理解。

(三)西方优秀的法治思想

西方法治的价值追求就是良法之治与法律权威的维护。以这一代表性观点为基础的西方传统法治思想经历了资本主义几个时期的发展与完善,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治理论体系。其中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论、人权正义论、权利制约论等理论为习近平法治思想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

从革命根据地的局部法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过渡时期法制” 到改革开放之后的“社会主义法制”,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及党的十八大之后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格局不断拓展深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全球治理等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构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确立的雄厚实践基础。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体系严整、结构严谨、内容全面,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型的法治理论体系。从横向看,习近平法治思想涉及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多方面 ;从纵向看,习近平法治思想既有宏观的顶层设计,又有微观的基层治理。

(一)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关于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阐述了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一要切实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立法工作全过程,确保立法反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 ;二要优化立法职权配置,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 ;三要“立法先行,立改废释并举”,全面改进和全方位推动立法工作 ;四要“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五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法规,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

(二)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

确保法律实施,必须创新法律实施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包括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法律实施的重要环节包括 法律的立法实施、执法实施、司法实施、监督实施,特别是要健全宪法实 施监督机制和程序,切实增强宪法监督实效。确保法律实施,必须坚持 “严”字当头,严格执法、严格司法、严格监督,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 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加强宪法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要把实施宪法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工作,为保证宪法实施提供科学有效、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和制度保障,把实施宪法提高到新水平。要在全党全社会深入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活动,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

(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习近平同志揭示了权力运行规律,指出 :“纵观人类政治文明史,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法治轨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则必然祸害国家和人民。”依法监督权力,一要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二要切实保证人民直接监督的权利,畅通人民监督的渠道,丰富人民监督的形式。三要实施严格监督。各方面监督要严起来、实起来,使各种监督更加规范、更加有力、更加有效。四要依纪依法监督,增强监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五要强化公开,公开是有效监督的前提,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

(五)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突破口,以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目标,以提高司法公信力为根本尺度,以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检验标准,对一些长期困扰法学界法律界的司法理论问题给出了合乎客观规律、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优势的深刻阐述,为司法改革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丰富的理论资源。

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时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核,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时俱进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产物。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法治问题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包含了对当前中国法治建设存在问题的认识、重视和依靠法治作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思想、法治中国建设道路的选择、法治与德治并重、系统推进法治建设布局的思想等内容。 可以说,习近平法治思想集合了中国共产党人前期优秀的法治思想成果,进一步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进行了新的阐释,极大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理论的突破和飞跃。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纲领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法治思想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是未来一个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纲领和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法治建设的新征程。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历史延续性与超越性等时代特征,创新和突破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将法治理念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探索了处在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中国发展面临题的破解之道,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法治保障。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未来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了更为科学的蓝图,已经成为了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纲领和指南。随着依法治国实践的深入推进,习近平的法治思想必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引领中国法治新常态。

(三)加速培育了群众的法治理念

法治的重要基础在于法治观念的培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法治宣传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人们遵守法律的理念大大增强。现阶段群众法治观念还相对淡薄,人们自觉遵法守法的理念还没很好养成。对于群众法治观念的培育问题, 习近平法治思想给出了有力的措施,并对普法教育方式问题进行了细化。习近平认为应该坚持把全面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来谋划,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制度,重视基层普法,将培育触角伸向社区居民,培育群众遵法守法的意识。

(四)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表现,两者相辅相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治国理政的新的话语体系、新的视角,是对现代化认识的新飞跃。在其法治思想的引领下,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指导下,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十六字方针,以法治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

五、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贯彻实施

(一)完善立法规划,突出立法重点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当中,都要将宪法作为中心,在各个方面都要做到有法可依。在社会实践过程当中要以国家宪法为准绳,这样才能够促使法律得到进一步的完善,通过具体实践,才能够促使立法日益完善化,使得法律的及时性、针对性得到显著提升。要不断地完善立法体制和相关流程,正确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国家法制建设当中来,广泛地听取各方面提出的正确建议。执法工作人员一定要忠于国家法律,不断提高自身对法律的运用能力,能够与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将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

法律和道德是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 在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法治的建设,还要用法治建设来推动道德进步。这既包括用法律来解决道德领域的一些问题,用法律来维护道德的底线,用法律来为道德提供支撑和保障,同时通过确立相关的法律制度来明确奖惩机制,对于那些违背道德、触犯法律的行为要严格的惩戒,让人民心中产生敬畏之心,督促人们守住道德的底线。

(三)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习总书记指出 :努力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感受到公平公正。为此,司法工作的开展则要此目标为基准。牢牢坚持司法为民基本方针,对于当前的司法工作作风进行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以积极热情的司法服务来让广大人民群众打得起官司,并且能够享受到法律的公正。作为一名合格的司法工作人员一定要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做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能够在第一时间将司法案件的具体进程反馈给当事人,做到整个司法案件的公正、公开化。同时,要确保整个案件中审判部门、监察机关行使自身权利的独立性。针对已经发生的问题,一定要做到“有权必有责、违法必究”。

(四)加大宣传教育工作

认真开展法治思想教育工作,在社会各阶层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重要意义,从而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明白,如果遇到问题就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来解决,久而久之,便可塑造一种良好的法律环境, 这就是要求将法治思想更好地落到实处,从而促使人民群众的法治思想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习总书记曾经强调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战略,把以德治国逐渐良好的融入到国家依法治国建设当中来,实现他律和自律,这样才能够在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达到最佳的治理成效。中国共产党为执政党,一定要做到依法执政,这样才能够将法治思想全部落实,这对于依法治国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性作用。同时,要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融入到依法治国工作当中,各级党组织必须要确保在国家法律规定之内做好自己的工作,严于律己、依法办事,带头遵法守法,并且要将对法律的遵守程度作为评价一个党员的重要因素。

(五)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需要将依法治国认真地落到实处,这是依法治国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此外,要加强法律普及力度,为建设法治国家创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们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好充分的准备。


关闭

鲁公网安备 37050202370889号

版权所有: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府前大街79号-1 诉讼服务中心电话:0546-6387621 诉讼服务热线电话:12368 邮编:257091


  • 微博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