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平原县人民法院

廉平之德,吏之宝也

2019年09月25日
作者:平原县人民法院
打印 分享到:

  知为吏者,奉法以利人;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人。理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德,吏之宝也。非其路而行之,虽劳不至;非其有而求之,虽强不得。知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是以远害而名彰也。故君子行廉以全其真,守清以保其身。富财不如义多,高位不如德尊。

  ——《臣轨》

  ■译文

  通晓为官之道的人,奉公守法以利于他人;不知为官之道的人,贪赃枉法以损害他人的利益。处理官事,没有比公平更好的办法了。面对财富,没有比廉洁更好的办法了。廉洁与公平这两种道德,是为官者的法宝。走不该走的路,虽然走得身体疲乏,却不可能到达目的地;不是你应当获得的,你无论如何强求,也终究得不到。有智慧的人,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清廉的人,不去贪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做就可以远离祸害而使自己的美名得以彰显。因此君子奉行廉洁的道德以保全自己的天性,恪守清廉的品质以保全自己的本性。富于钱财并不等于富于节操,官位高不如品德高。

  ■解读

  这段文字选自武则天编撰的《臣轨·廉洁章》。廉洁是为官者理应具有的基本品质,这段文字则将廉洁上升为一种人生智慧,智者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保持一种豁达开朗而非刻意强求的态度,正如后世苏轼所言,“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臣轨》的篇章结构,在开篇论证为官者应具有的品质,随后引古人的相关言论或故事为佐证。在《廉洁章》,编者举出四位古人的廉洁故事为佐证,如公仪休拒鱼、子罕不贪为宝等,相信读者都已很熟悉了。此处向读者介绍鲁国季文子的故事。

  季文子在鲁国为相,“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仲孙忌见此,好心劝他道:“您身为鲁国之相,生活如此拮据,人们一定认为您是个十分吝啬抠门的人,也不足以显示我们国家的气象。”季文子却不以为然,他看见普通百姓“衣粗食蔬”,不敢超越于此。他对仲孙忌说道:“我听说君子以德显国,而不是靠吃什么、穿什么来彰显国家的气象。高尚的道德,可以得之于我,也可以得之于你,是所有人都可以实践的。”最后,季文子总结陈词:“若独贪于奢侈、好于文章,是不得也,何以相国?”仲孙忌听罢满脸羞愧,只好退下。

  季文子的一个观点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吃什么、穿什么必须从个人或家庭的经济基础出发,因此吃穿是分档次的,但道德是人人可以实践的,是不分档次的。正因此,道德情感的力量能触及所有人,成为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古列延整理)(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古列延


版权所有:平原县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平安东大街96号 电话:0534-2161611 邮编:25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