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w3.org/TR/REC-html40" xmlns:o="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xmlns:v="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xmlns:dt="uuid:C2F41010-65B3-11d1-A29F-00AA00C14882" xmlns:w="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word">{C} {C} {C}{C}
俭以助廉 恕可成德
――语文课中的德廉教育
杨茂昆
乐羊子妻的名言:(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之食”,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喝盗泉的水,(孔子路过盗泉,憎恶盗字,虽然口渴也不饮用泉水),廉洁清正的人不会吃别人给的带有侮辱、施舍性质的饭食。乐羊子最终听了媳妇的话,远寻师学,目的就是“以就懿德”。故事《后汉书•列女传》,可见,早在东汉时代,“德”与“廉”就是古代读书人自觉追求、践行的做人原则。
德
老子曰:“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我们所熟知的《道德经》,是由两部分组成的,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可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却是《德道经》,“德”到了“道”的前面,内容与一直流传的《道德经》也不尽相同。也有学者说,这个埋入汉墓的《德道经》才是《道德经》的原本。它将“德”放在前面,强调以“德”养道,以“德”作为全书的灵魂。只是后来,道家为宣传老庄的思想,才把“道”放在了“德”的前面,内容也做了相应调整。
对于“德”的普及,刘禹锡的《陋室铭》可谓功不可没。为给朝廷割除弊政搞改革,被政敌打败,刘禹锡被贬为基层官吏二十三年。每两三年就换一个地方,都是偏远地区的司马、刺史等职务。《陋室铭》就是其任安徽和州刺史的时候写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如孔子所说,陋室中住着一个高尚的灵魂,陋室也就没什么简陋的了。借陋室之名歌颂表达自己安贫乐道的道德品质。
怎样认识德?
现在对“德”理解是指好的品行,其实“德”之本意的内容要丰富的多。“德”是会意字,左边:“双人”旁,从彳(chi斥)声”,象人下肢的股、胫、足三节相连,意思地往上走,向上攀登;右边:是“十”、“目”、“一”、“心”。“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最终还是生于一,“一”生出了阴阳、天地,又横亘在天地之间,隔断了天地。它的上面是天,下面是地。天上有时“十”个“目”在注视着地上的“心”,监督、鼓励着那个心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走,向上攀登。《说文解字》对德的解释:“德,升也。”指人的道德、心性往上升华、往高层次攀登,也指修炼者修炼的精进。
这就是古人认为的“德”,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可“举头三尺有神灵”、满天的眼看着地上。所以《周易》说“日新其德”,“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要想载物,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每天都要修炼、提高自己。
廉
说到“廉”,因为“廉”和莲同音,大家自然就会想到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莲。
说到廉洁,小学语文课本中《杨震暮夜却金》的杨震是真正的廉政实践者。他前半生教书三十多年,有学生三千多人,号称关西夫子,被推荐做官时已是五十多岁。去东莱(龙口)做太守的路上碰到自己提拔的昌邑县令王密送礼,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这是四知太守的由来。后转涿郡太守,仍然清廉为官,子孙食无肉、出无车。故旧有人劝他为孩子置办产业,杨震不同意,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这个《后汉书》的故事成为“清白吏”名词的出处,清白也成为了历代有良知官员的追求。杨震之后八十年,弘农杨家出了四位宰相,都是清廉做官清白做人的贤相。
《说文解字》里的“廉”,本义是指堂屋的侧边,角落成为隅,侧边称为“廉”。因其平正修洁又棱角峭利,所以多用“廉”来比喻人清正、高洁的品行。引申为廉洁、廉正、廉明。
和“德”一样,“廉”亦是一种高尚品质。
那么如何养廉?
清代学者张鉴的《浅近录》中记录了一个故事:宋高宗(南宋第一位皇帝赵构)时期,大臣孙樊和皇帝谈到官吏如何做到公正廉明时,宋高宗问:“何以生公?”孙樊回答说:“廉生公。”皇帝又问:“何以生廉?”孙樊答曰:“俭生廉。”
说到廉,就不得提一提朱镕基总理引用过的一句话。
朱镕基出任总理后反腐时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金融时报》在报纸上宣传了这一“为官之道,”但朱总理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就委托金融时报总编辑杨其广帮着查一查,查了很长时间也没查到出处。后来杨其广去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碰巧在展厅角落的一块石碑上发现了这段刻石,名言出自明代山东巡抚年富的《官箴》。
德与廉的践行者——范仲淹
“德”与“廉”不应该只做为单纯的说教、停留在文字中供人警醒,而应成为每个读书人尤其是官员自觉的实践活动。既有着“德”与“廉”的品德追求,又能让“德”与“廉”成为才能的统领和助力,干出一番为民造福、实现个人功业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者。除原来讲到的诸葛亮、周总理之外,我最钦佩的就是宋朝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范仲淹了。
不了解范仲淹的人一定会怀疑我对他的评价。那我们就简单看看范仲淹的一生的成就。
文学成就:散文《岳阳楼记》为代表,近二十卷作品;词,《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边塞诗的代表作;诗,主张诗歌创作要忠于现实,批判宋初诗坛的无病呻吟,有诗305篇。
教育成就:全国普遍办起了学校,开启了中国古代基础教育阶段免费教育的先河。
军事成就:1038年,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西夏),进犯北宋边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先胜宋,又败辽,形成三国鼎立。其后两年,宋朝无破西夏之人。当时,范仲淹因为与丞相吕夷简政见不同已被贬为地方官员。1040年,已经51岁的范仲淹被皇帝召回京师,升为延州知州,龙图阁直学士,派到前线抗击西夏。范仲淹以朝廷名义犒赏依附西夏的羌族酋长六百余人,与各部签订条约,严明赏罚,让羌族脱离了西夏;又修筑大顺城,修葺细腰、胡芦等军塞,切断敌军通路,使明珠、灭臧两部族安心归附大宋;他还精选将帅、大力提拔军事才能出众的狄青等名将,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这支军队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西夏元昊见大势已去,随向北宋称臣。
政治功绩:边事安宁,范仲淹被招回京,被宋仁宗拜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针对官僚队伍庞大但行政效率低的内忧以及辽和西夏仍威胁着边疆的外患,范仲淹实施新政,短短几个月就在澄清了吏治、改革了科举、整修了武备、减免了徭役、发展了农业生产,让宋朝的国力得到极大提升。
以上是范仲淹五十岁后做出的业绩。可以说,范仲淹真正实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最高理想。那么他是如何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的?看他的家训就能知道。
范仲淹的家训是“俭、廉、恕、德”。这个“德廉”家训的得出,与他的出身成长的经历有很大关系。范仲淹幼年丧父,两岁就随母亲改嫁。二十二岁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开始刻苦读书,最困难的时候,一天只能就着野菜吃两顿粥。后来考中进士。
在贫穷的青少年时期立志苦读,严格要求自己,一步步提升,是“德”的体现。踏进仕途后,历任参军、县令、通判、知州等,后回朝为官。通过解决一个个难题,为民造福的同时,也是锤炼自己,也是“德”的体现。
年轻时的贫苦造就了范仲淹天生的俭,俭生廉,廉生公,因为心里只有国家和百姓,所以才能写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因为能不断超越自我,培养自己的厚德,才能载得起物,最终取得巨大的成就。
值得一说的是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他严格秉持父亲“俭、廉、恕、德”的家风为人做官,也官至宰相。据二十四史《宋史》记载,范纯仁“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他对范仲淹的四字家训作了进一步解读,写下了“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的家训,为后人指出了如何成就“德”,保持“廉”的路径。
古为今用
这就是我们语文课本中蕴含的德廉教育,是我们党对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最好诠释。我们党历来提倡以德服人、反对贪污腐化,常常告诫官员常思为官之德,常思贪欲之害。作为法官,更应把“德”与“廉”当做为人处世的重要基石,秉公执法的道德根基。在生活中能否做到有德,手握权力时能否做到清廉,映照着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初心本色。
对“德”与“廉”的坚守与弘扬,应该成为法官终其一生的必修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