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报》、《山东法制报》分别刊登《府院联动解积怨 司法温情暖乡邻 禹城法院创新“五维解纷法”破解十年邻里纠纷》文章,文章从“机制创新”、“温情执行”、“治理升级”三个方面,介绍了禹城法院充分发挥府院联动机制优势,创新运用“五维解纷法”,圆满化解持续了10年的邻里纠纷。
————————————————————————————————————————————————————————
在禹城市莒镇,年逾古稀的老李与老王,两双布满老茧的手紧紧相握。随着争议砖墙的拆除,这场因三尺巷道而持续了10年的邻里纠纷,在禹城市人民法院“府院联动+五维解纷”机制的作用下,终于圆满化解。
机制创新 府院联动破困局
执行法官张永军第一次走进村庄时,映入眼帘的是剑拔弩张的场景。老王挥舞着铁锨吼道:“谁敢动一块砖试试,除非我死在这儿!” 10米开外,老李的儿子举着信访材料,情绪激动地说:“今天你要是解决不了,我明天就去告状!”
时间回溯到2003年,老李经村委会批准,对西侧胡同的水坑进行了填垫改造,并建成了院落。然而,从2013年起,老王未经协商便在该区域种植树木、搭建围挡并饲养家禽,由此引发了采光权、相邻权及环境卫生等一系列争议。10年间,双方经历了村委会13次调解、镇司法所5次处置、公安机关3次出警,但矛盾始终未能得到化解。
2023年9月,老李向禹城法院提起了诉讼。虽然经过民事调解达成了协议,但由于老王拒不履行,案件最终进入了强制执行程序。
“这类案件表面上看似只是‘墙头三尺地’的简单争议,但实则是基层治理中的‘疑难杂症’。”院领导在案件研判会上指出,“此类涉农相邻权纠纷具有历史成因复杂、对抗情绪激烈、执行风险高等特点,我们必须构建府院联动化解方案,努力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禹城法院党组将该案列为重点督办案件,并成立了专案承办团队。团队创新构建了“五维解纷法”——— 党委统筹定方向、府院联动聚合力、风险评估划底线、心理疏导解心结、回访机制固成效,形成了全链条的解纷工作机制。
在市委的支持下,市委政法委牵头成立了专项工作组,统筹法院执行局、辖区派出所、司法所、镇政府及村委会等五方力量。工作组建立了“日会商、周研判、月总结”的联席会议制度,并制定了三级风险防控预案,确保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温情执行 多元化解润民心
“老王叔,这是当年垫水坑的施工图,咱们对着图纸来说说理。”在老王家的土炕上,执行法官张永军铺开泛黄发皱的宅基地图纸,用红蓝铅笔仔细标注着……
“兄弟,他家种的这些树确实不是小事,但这些树也都不小了,真一下子全砍了他也舍不得。要不咱们折个中,你家给他点树钱,让老叔把树和砖墙都清理利索,道儿也腾宽敞些。”在老李院外,张永军对他的小儿子耐心地劝说着。
执行法官张永军带领团队创新了“三阶工作法”:一是历史溯源,调取2003年的宅基地审批档案,并运用无人机航拍技术固定现状证据;二是情感修复,14次登门开展“炕头调解”,运用乡规民约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三是利益平衡,引入“伐树补偿”执行方案,从根本上消除被执行人因树木损失而抗拒执行的内心症结。
12月3日,按照市委政法委的统一部署,法院、公安、司法、镇政府、村委会等10余人组成的工作专班赶到执行现场。当场宣读了关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相关法律规定和后果,促成双方达成了执行和解协议。老王主动清除了争议区域的树木及构筑物,老李自愿补偿了树木折价款1000元,10年的邻里积怨得以消弭。
治理升级 “枫桥经验”新实践
“这道墙的拆除,拆掉的是隔阂,树立起的是基层治理的法治标杆!”回访的法官们感慨道,本案成为禹城法院落实“府院联动”机制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禹城法院积极探索并实践府院联动机制,在多元解纷、综合治理、执行攻坚等多个领域广泛推广运用“五维解纷法”。这种“既解法结、更解心结”的司法实践,真正实现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社会效果。2024年以来,通过府院联动机制已成功化解突出矛盾纠纷166件,涉诉信访办结满意率达到了81.5%。
当前,矛盾纠纷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态势,深化府院联动机制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下一步,禹城法院将继续深化府院联动机制,凝聚多方共治合力,切实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禹城落地生根、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