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蚀和反腐蚀斗争长期存在,稍有松懈就可能前功尽弃,反腐败没有选择,必须知难而进。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1月22日)
解读
知难而进,也作知难而行,出自《左传·定公六年》:“陈寅曰:‘子立后而行,吾室亦不亡,唯君亦以我为知难而行也。’”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位卿大夫乐祁,多次代表宋国出使,与诸侯会盟。鲁定公六年(前504年)秋天,乐祁对宋景公说:“诸侯中间只有我们事奉晋国,现在如果不派使者去晋国,恐怕会结怨于晋国。”宋景公当时没有表态。
乐祁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自己的宰臣陈寅。陈寅听后说,宋景公一定会让乐祁出使晋国的。果然,没几天,宋景公对乐祁说:“唯有寡人对你的话感到高兴,你一定要去。”因为晋国国内有矛盾,陈寅预料到这次出使会面临危险,就对乐祁说了一番劝其知难而行的话:“子立后而行,吾室亦不亡,唯君亦以我为知难而行也。”陈寅这段话的意思是,建议乐祁立完继承人再动身,这样即便自身有危险,也不会影响后面的事。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这种知难而进的精神,不仅是一种不怕艰难险阻的勇气,更是迎难而上的担当与智慧。在传统儒家的入世精神中就有这样典型的东方文化特质——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并非逆潮而动,恰恰是在迷雾重重中看到了历史前进的规律与方向,克服一切困难,也要不断向前走去。
《论语·宪问》中记载,子路夜里寄宿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他从哪里来的,子路回答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听后说:“是那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吗?”
孔子的一生都在为文化传承与发展尽心尽力,面对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不断奔走,薪火相传,尽管有时会碰壁,甚至有人会瞧不起他,但是他始终不曾放弃心中的信念。所以,后人评价孔子:“尧舜之志,若无孔子,则不得教化流传后世。”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文化从本源上,就有着鲜明的责任伦理和人文关照,是一种从现实生活的正面来对人类负责的思想,始终义无反顾地站在现实社会中担当起人类生存发展的命运。
这一知难而进的价值理念,并不是迂腐固执的清高自守或自我标榜,而是在中华文明的大地上经过无数人、无数事反复磨练与积淀而形成的思想基石。
党风廉政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要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生机活力,必须一刻不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我们深知,腐蚀和反腐蚀斗争长期存在,稍有松懈就可能前功尽弃,反腐败没有选择,必须知难而进。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