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改革为公正换挡加速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7年12月12日 | ||
前不久,《法治中国》这部政论专题片在央视播出,其中第四集和第五集以公正司法为主线,深刻描绘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机制改革所取得的各项重大突破,讲述了人民群众从中获得了沉甸甸的幸福感。从专题片中,我们深刻的感受到,司法体制改革必将为司法公正注入活力,实现为司法公正换挡加速的目标。 众所周知,本次司法改革是以维护司法公正为目标,以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加强人权保障、提高司法能力、践行司法为民为重点,扩大司法民主,推行司法公开,保证司法公正,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基于此,人民法院在面临司法改革过程中,就应该坚持找准改革中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确保改革能够“把准脉”、“抓好方”、“用对药”。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不难看出,假如司法正义防线被突破,司法缺乏权威性和公信力,必然会让社会公众备受质疑,而社会规范有序更是无从谈起。长期以来,司法领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司法公正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确有必要予以正视,以壮士断腕的胆识和魄力认真加以对待和解决。 改革应以问题为出发点。如何改革、怎么改革,首要的任务就是找准问题的病灶,紧扣影响和制约司法公正的重要因素,坚持以问题导向为改革的出发点。对于司法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如此认为,“当前司法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问题十分突出”。现实中,确实还存在着司法体制不完善、司法职权配置和权力运行机制不科学、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不健全等一系列影响司法公正的因素。假如,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些短板得不到完善,则会对审判权公正行使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司法公正目的的实现,阻碍依法治国的进程和脚步, 改革应以方式为着力点。在找准问题的基础上,关键就是要侧重于方式方法的使用,敢于啃“硬骨头”,真正直达“病灶”,解决司法改革中的诸多积弊。目前来看,司法责任制、司法人员分类管理、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法院人财物统一管理等四项内容的推进,都是以当前司法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找准了症结所在。应该说,在四项大的框架内容中,还包括了诸多尝试性的举措,比如各地法院开展的员额法官遴选、组建审判团队、落实法官文书签发权等,都与司法改革具有重要关系,对于实现司法公正意义深远。 改革应以目标为落脚点。改革是否正确,改革是否成功,应该以最终成效为检验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应该说,司法体制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就是要实现司法公正,真正让人民群众在司法中体会到更多的获得感。当前,司法体制改革正是围绕该目的,将实现司法公正作为最终的方向。比如,立案登记制的实施,正是在于解决群众“打官司难”的问题,让群众不再为诉讼所累,真正让公正公平理念直达群众的心坎。 肯定的说,司法体制改革是一项重大的系统性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从大局谋划,从小处着眼。我们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潮流下,每一名法院人必将披荆斩棘、跋山涉水,不断描绘出司法改革的美丽图景! 作者:刘建国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