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体验法官的﹃职业尊荣﹄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22年05月06日 | ||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自幼的梦想就是惩恶扬善,匡扶正义。非常幸运我得偿所愿,2008年8 月我从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毕业,考入了滨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分配到了民一庭,开始了我的法院生活和法官生涯。高分通过司考的小骄傲和法学专业的艰苦学习,让我产生了一种迷之自信的错觉,认为只要稍稍努力便能很好完成审判工作,但12年的法官生涯,使我深刻感受了法官职业尊荣背后的艰辛。 2010年12月 31 日,阳历年的最后一天,我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终于成为了一名可以审理案件的民事法官。3个月后,我审理了法官生涯中的第一案。案件争议的焦点是车辆轮胎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内着火导致车外第三人受伤,是否应按照机动车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事实清楚,法律规定明确,顺畅的庭审,火速的结案,使我对自己的法官生涯充满了十足的信心。 但随后我很快被现实无情打脸。顺利审理多起案件后,我遇到了一起双方当事人情绪对立的离婚案件。庭审调查中,女方声泪俱下地控诉,男方万分委屈地埋怨,让我陷入了一种烦躁恼怒的情绪;而双方此起彼伏的唇枪舌剑也使庭审程序几近失控。从审判庭出来后,双方当事人再次发生争执,多亏庭长闻讯赶来,才制止了再次口角,避免了事态恶化。结案后,女方当事人多次打电话要求我重新判决。起初我耐心解释,细心疏导,她非但不领情,反而对我辱骂攻击。我自问公正审理,问心无愧,对当事人如此态度对我很是生气,她的电话我干脆不接。连续几天,我情绪低落,心中愤懑。庭长看出我情绪反常,问明事情原委后,鼓励我与当事人面谈,他说:“当事人有时候需要的是发泄情绪,不一定是对案件结果的苛求”。于是,我把女方当事人约到楼下接待室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谈话。我们聊到婚姻中女性的默默付出,聊到离婚带给女性不可磨灭的伤害… … 慢慢地,我感觉到她看我的眼神变得非常善意,当我真诚地表达出对她个人遭遇的理解和同情时,她的眼里竟涌出了泪水。她说:“没想到法官能认同她的付出。”我以我有限的人生阅历劝慰她“婚姻不是人生的全部,结束一段让两人都痛苦不已的婚姻也许是一种解脱”。我还鼓励她寻找工作,取得经济上的独立。我们整整聊了一个下午,最后她答应我会好好复习,准备会计考试,找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并表示了对我、对法官这个职业的感激和理解。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老百姓大都善良而朴实,他们对法院和法官有着最朴素的敬畏,只要真诚地为他们着想,耐心地与他们沟通,最终他们会理智地接受判决结果。案件的妥善解决,让我由衷感受到作为一名法官的职业尊荣感。 惊喜总是不期而遇,挫败也是不请自来。随着审理案件的增多,我初任法官的惊喜越来越少,挫败感却越来越多。不少案件,卷宗材料虽薄,但案情却很复杂。如不在办案前吃透案情,庭审中就容易遗漏重要细节。其实,不少案件,只要法官追问一句话,案情事实就极有可能水落石出,但我却经常临门一脚,将“球”踢出界外。导致了个别案件只能在庭审结束后,再次启动调查程序。既增加了审理难度,也浪费了司法资源,甚至还有可能引发当事人的猜疑。 还有部分因家长里短的琐事引发的邻里之争的案件,当事人不多,事情不大但矛盾难以调和,关系难以修复。究其原因,案件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和盘根错节的关系,使得当事人不能轻易放弃博弈。遇到类似案件,我生活阅历的单调和审判经验的匮乏就显露出来。既难以精准判断当事人陈述中的虚假成分,也无法探知其承受的底线和妥协的弹性。因此,经常错过一次性解决深层次矛盾的机会,影响案件的进度和效率。而年长的法官在调解案件时,对双方的利益基点判断很精准,适宜调解的案件在他们手里总是能够及时得以圆满解决。在这一层面“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不是逻辑”不失为一种真理,经验作为一种“活的法”或“行动中的法”赋予了法律以新的生命,而我正是缺乏了这样的经验。 好在,我皮糙肉厚,在不断收获挫败和惊喜的路上,我以梦为马,踯躅前行,虽然缓慢,但是进步也在一起又一起案件的审理中慢慢显现出来。我收获了组织对我的认可,百姓对我的信任,收到了多起案件当事人送来的锦旗,还有不少不署名的当事人在节日时送来的温暖问候。这让我既感动又惶恐,生怕辜负了百姓的信任和组织的重托。 经过了12年的锤炼和反思,我终于对法官职业的尊荣和艰辛有了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审理案件查明当事人诉争的焦点固然是法官的首要任务,但是弄清案件背后的情感纠葛和利益纷争同样不可或缺。法官审理案件不是为了最终作出结案裁判文书,而是通过审理案件实现定分止争,解决困扰当事人的“疑难杂症”。让当事人心悦诚服地接受法院裁判结果,体现法院裁判的终局性,才是法官要追求的理想结果。我相信每一位法官都是怀揣着正义的。但是如何让当事人感受到法官心中的正义,认可法官输出的正义,才是法官要做的事情和必须做好的事情,才是法官职业尊荣感所在。显然,在这条路上,我仅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法治建设的新时代里,法官将会面临更加严苛的考验。如何成为百姓打心眼里认可的法官,让司法温度通过精准说理传递到每一个当事人心中,让每一篇裁判文书都成为司法宣传的名片,让每一起案件都成为百姓体验司法公正的美好经历,将会是我此生永远难以企及但无法停止眺望的终极课题。 法官从业的12年,我磨去了骄傲和浮躁,迎来了沉静和平和,褪去了青春的羞涩,拥抱了岁月的从容。虽未能窥见沧海桑田的变化,却亲历了司法改革的进程。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日夜不停歇,面对中华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我能做的就是初心不改,砥砺前行,为法官的尊荣和司法事业的传承,贡献我所有的微薄与真诚。 来源:山东法制报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