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心”法官风采:百姓贴心的好法官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4年06月23日 | ||
——记山东省商河县人民法院郑路法庭庭长王心舸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20年的光阴可谓弹指一挥,但对一个个体而言,20年却是人生岁月的三分之一。20年来,他审理过的2000多起案件中无一错案,80%以上的案件以调解结案。他的纯朴厚道、宽容谦和,深深感染着周围的同事;他心系群众,以最乡土的办法,最朴实的情感为百姓化解难题,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洒在了他热爱的土地上,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被当地人民群众亲切地誉为“百姓的贴心人”……他就是山东省商河县人民法院郑路法庭庭长王心舸。 1995年,通过法院增编补员,曾经是一名老师的王心舸被调到法院工作。先后在燕家法庭、行政庭、政工科和郑路法庭工作,现任郑路法庭庭长。他深知百姓的艰辛和他们对社会正义的渴望。每当坐在审判台上,王心舸就这样想:作为一个法官,一生中可能会审理好多起案件,但许多老百姓也许一辈子就上一次法庭,就是在这一次接触中,如果法官不凭良心,没有责任心,办案不公、不及时,老百姓就可能会怀疑所有的法官,轻视法律。所以,王心舸时时告诫自己:只要我们时时处处为老百姓着想,把老百姓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去办,他们就会感受到真诚、温暖和关心,就会增强对法院和法官的信任。这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应有之义。 热心细心化春雨 在多年的基层法庭工作中,王心舸考虑到辖区群众的文化水平、风俗习惯以及收入状况等多种因素,从辖区实际出发,探索总结出了 “五心调解法(热心、细心、诚心、公心、耐心)、换位调解法、以心换心调解法”等工作方法,这种乡土化的办案方式始终把法律、情理、人情融在一起,设身处地体察当事人的疾苦;始终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决不让老百姓因不懂如何打官司而吃亏,决不让经济上有困难的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让有理的群众打不赢官司。 孙集乡后堤村的陈光田和刘春江两家是前后院住了30多年的老邻居。去年春天,陈家盖起了一座新房,却让刘家有很大意见,说这新房比自家“高出几块砖”,一下起雨来,雨水就顺着滴水檐全部流了过来。对此,双方吵闹了几番,最终刘家把陈家告上了法庭,要求法院判令陈家“拆除新房,排除妨害”。 陈光田一收到诉状说要拆除新房,就气不打一处来,立即气呼呼到法庭问那个是王庭长?只见一个打扮朴素、面容和蔼地中年人从庭长室走起来微笑着说:“我就是王心舸,你有什么事,先坐下来慢慢说。”陈光田气呼呼地坐下,王心舸微笑着为他端来一杯热茶笑着说:“先喝口水,消消气,然后再说事。” 端的这一杯茶、说的这一句话,让正要发火的陈某火气顿时消了一半。在他的印象中,公家人都架子很大、老黑着脸、说话冷言冷语,眼前这个法官咋对他这么热情?王庭长的热情让这个来“找茬”的人倒有些不知所措、不自在起来。招呼结束后,王心舸说:“现在好了,说你的事吧”。陈光国把两家的积怨及现在的情况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王心舸听后,决定要在陈光田所在的村开庭审理此案,让两家的理儿守着众乡亲说说。陈光田这才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当年6月7日,王心舸来到事发地进行现场勘验。拍照取证、卷尺丈量,之后,在村里找了一块空闲地,挂上国徽,摆放好桌子,就建起了“巡回法庭”,开始就地审案。调解持续了两个小时,周边数百名群众前来旁听。最终双方达成“陈光田的房檐由其自行设置流水挡板,防止雨水流向刘春江房顶,刘春江房屋的后墙皮由陈光田出资用水泥抹平”的调解协议。庭审结束后,两家的矛盾化解了,两位村民也心平气和地离开了。 耐心化解赡养案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法官就是坐堂问案,引用法律条文,评判是非。但在王心舸看来,基层法官所要做的,还远远不止这些。经过多年的审判实践,他深切地感受到,当法官不能只满足于遵循审判程序,执行法律条文,更要注重办案的社会效果。而这些不仅仅需要对工作的热情,更需要耐心与诚心。 2013年8月的一个雨天,一位70多岁的老人敲开王心舸的门,气冲冲地说:“我儿子不管我,你们公家管不管?”见老人火气正大,他忙扶老人坐下,安慰道:“老人家,您年纪大了,不要生气,有啥事坐下来慢慢说,我会尽力帮您妥善解决的。”他诚恳认真的态度让情绪激动的老人逐渐平静下来。老人把自己的不幸断断续续地向他哭诉了两个多小时。王心舸耐心地倾听着,认真地记录着,自始至终没有打断老人的诉说。最后,老人用手抹抹红肿的眼睛,长舒一口气,说:“我把几十年的苦水都给你倒了,心里畅快多了,我的事儿就交给你了,你看着办吧!”送走老人后,王心舸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老人的辛酸无人倾听,老人的处境无人知晓,老人的困难无人解决,不为这样的弱势群体做主,自己真是枉为“百姓的贴心人。” 第二天一早,王心舸就赶到了老人家里。漏风的门窗、破旧的家俱,阴冷潮湿的角落里,身着单薄破旧衣服的老人冷得瑟瑟发抖。这一切让王心舸的心震颤了。他立即走访了村干部和老人的左邻右舍,经证实,老人反映的情况句句是真。傍晚时分,他邀请来村干部和部分乡邻一起调解这起纠纷。一开始,老人的三个儿子争争嚷嚷,推来搡去,谁都不愿赡养老人。王心舸语重心长地说,“羊有舔犊之情,鸦有反哺之恩”,儿女不赡养老人,于情于理于法都说不过去。赡养老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不赡养老人就是违法,甚至犯罪!王庭长的一席话,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众人议论纷纷,指责不孝顺的儿子。老人的儿子、儿媳也当众认错,决心以后要好好孝顺父亲。案件调解结束时,已是当天晚上的九点多钟。 王心舸常对同事说:“案子不在大小,纠纷不在难易。不论大案小案我们都要用心去办,要善于倾听当事人的苦楚,多给当事人做思想工作,多与他们沟通,解开他们之间解不开的疙瘩,才能真正让当事人信服满意。作为一名人民法官,绝不能辜负百姓的信赖。”他不仅这样说,也这样做到了。 诚心办结继承案 农村纠纷琐碎繁杂。小矛盾如果不及时化解,有时候就会导致大的冲突,甚至血的代价。而要处理好这些看似简单,却又蕴含着复杂民情乡情的案件,需要的不仅仅是法律知识,更需要一颗诚心。多年来,他根据当地民风民俗的实际情况,改变坐堂审案的传统方式,做到简化审判程序,尽量减少当事人的诉讼成本,避免老百姓为打官司而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大音希声,大爱无形”。就在这些点点滴滴、“不动声色”之中,当地的老百姓深切地体会到王心舸对人民群众的诚心。 2013年夏天,王心舸所在法庭受理了一起继承纠纷案件。原告李某的丈夫因病去世,李某请求抚养女儿并带着丈夫的遗产改嫁,但其公公张大爷不同意。李某起诉到法院后,一次、两次……多次调解都毫无效果。更意外的是张大爷竟想耍“无赖”。 为方便群众诉讼,王心舸曾率先在离法庭偏远的晋家村设立了第一家“法庭联络站”,以便就地审理民事案件。得知此事后,王心舸思谋,与其在法庭开庭判决解决此案,倒不如把法庭设在“法庭联络站”里,一来可以避免被告在法庭闹事影响正常工作,二来还可以现身说法,教育其他群众。法院领导听了他的创意性想法后非常支持。庭审的六个多小时里,王心舸既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又结合民土风情,以丰富的办案经验以案讲法,如情如理,深入浅出地讲解相关法律和道理。一直说的他口干舌燥。经过反复做思想工作,终于使公媳两人相互让步,当庭自愿达成了调解协议。 有人问他,到底为什么能够坚持如斯?当你走近他的生活,走近他的工作,就能感觉到一个字、一束光,这个字就是“心”,这束光源于“心”。将心比心,用心换心。法官王心舸,怀揣着一颗热心,排忧解难用诚心,分析矛盾讲细心,为了解开人与人之间纷繁复杂的纠葛,付出了无以数计的耐心。正是在这颗“心”的感召下,才让当事人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和正义,才能和人民群众心连心。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