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学习园地

无怨无悔托起正义的天平

来源:   发布时间: 2016年10月14日

  生命的过程,有追求,就有美丽。杨玉玲,怀里揣着忘我的工作热情,胸中跳动着强烈的责任之心,脑海中装着得力的工作技法,全身透着一股公正廉洁的豪情,阔步走在追求公平正义的阳光大道上,诠释着司法的崇高精神。

  她具有敬业奉献的信念,将公正作为一种价值追求。

  杨玉玲,女,1970年4月出生,山东省利津县人,现任东营市东营区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副庭长。进入法院工作20年以来,杨玉玲累计结案7500余起。“我工作,我快乐!”这句话是杨玉玲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也真切地道出了她对审判事业的酷爱。她连续9年结案均在400件以上,创全市法官办案之最;尤其是在2011年,东营市东营区人民法院成立了全省法院系统第一个以法官姓名命名的工作室---“杨玉玲法官工作室”,当年结案达到700件,案件调撤率近80%。她坚持以调解促和谐,经过多年审判实践,总结出一套包含 “耐心疏导”、“巧克力”、 “情感渗入”、 “沟通解怨”、 “同类对比”等多种调解方法的“杨氏调解技法”,经她手结案的案件70%以上得到调解或撤诉,被群众誉为“调解大王”,创全市法官调解之最。锲而不舍、不厌其烦是她练就的调解“内家定力”,有人曾风趣地说:“做调解,杨玉玲说的话够一火车皮了!”也正是因为调解工作量大,2008年三月份她患了“口干症”,天天口舌干燥、口苦难耐,后到北京口腔医院专家诊治才有好转。在她审理的陈某与李某离婚纠纷案中,发现双方当事人对离婚和财产分割意见一致,但在孩子抚养问题上,均表示坚决不抚养,甚至将孩子抱到法庭,听由处置。这种情况下,她没有一判了之,而是首先避开夫妻二人的争执,讲起了上一代人在抚养孩子问题上的正确态度和做法,讲他们在那种极端艰难困苦的年月、在那样贫困生活条件下,依然含辛茹苦地将子女抚养成人,这是家庭责任,更是崇高而伟大的社会责任,并与当今优越条件抚养孩子作对比,又向他们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道理。经过苦口婆心地调解,唤醒了双方当事人尚未泯灭的良知,二人当庭表示愿意承担抚养孩子的义务。这也是“情感渗入”法调解结案的成功案例。

  她具有勇担重任的精神,将担当作为一种责任意识。

  她始终认为对于许多当事人来说也许一辈子进法院只有一次,最大限度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让当事人心中留下对司法神圣的美好印象,她责无旁贷。为此她淡泊名利,扎根基层,全心全意为基层百姓排忧解难、尽心竭力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四川重庆一民工刘某在东营打工过程中,因交通事故致其成为植物人入院治疗7个月之久,无家人过问,无陪护人员,因无力交纳医疗费用被医院诉至法院,要求其出院并交纳医疗费用20余万元。她接手此案后,通过电话多次联系了解到该民工妻子早已不堪重负与其离异,独生儿子患有精神病,还有一位80多岁的老母亲需要赡养的情况后,她辗转找到该民工的其他亲属,告之其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向交通肇事者燕某主张权利,将病人扔至医院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耐心细致的劝说与开导,该民工家属代其向法院起诉肇事者,经多次调解肇事者赔偿民工14万元。她又多次去医院做工作,使医院减免大部分医疗费后,医院撤回了起诉。赔付款到位后,她不远千里从东营将民工连同赔付款一同送回重庆老家,有人问她,这个当事人是她的亲戚吗?她笑答:“不是,但我们法官就要把当事人当亲人”。

  她具有廉洁自律的品格,将廉洁作为一种职业操守。

  她有着崇高的法律信仰,牢固树立司法廉洁意识,始终保持一身正气,工作以来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上访,无违法违纪发生。一次,一位相处不错的同学提着名贵的化妆品找到她家里,说她手上一起继承案子的被告人是自己的亲戚,还望老同学照顾照顾。一边是同窗多年的友谊,一边是铁面无私的法律,怎么办?对此,杨玉玲没有丝毫犹豫,严词拒绝了同学,意外碰壁的同学提着东西怒气冲冲拂袖而去。此后,同学间的关系疏远了很多。面对同学的不理解,杨玉玲也有遗憾,但绝没有后悔,因为她明白,失去的是一份友谊,收获的却是对“法律”二字的尊重和司法的威严,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筑牢了一道抵制腐化的坚强防线,同时也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起了一面光辉旗帜。她曾荣立个人二等功三次、个人一等功二次,曾获得“最美基层法官提名奖”、“全国优秀法官”、“全国五一巾帼标兵”、 “全省巾帼建功标兵”、“全省法院办案能手”、“全省法院十佳办案标兵”、“山东省优秀女法官”、“全省优秀法官”、 “东营市先进工作者”等50多项荣誉称号。2016年1月被表彰为全国模范法官。她的工作更是获得了群众的认可和肯定,年年都能收到来自不同岗位、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当事人真情为她送上的锦旗和感谢信,这也是众多荣誉中让她最受鼓舞的,她坚信“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她具有勤学善思的素养,将学习作为一种人生态度。

  为了热爱的审判事业,她谦虚谨慎,孜孜以求,坚持向书本学、向群众学、向领导和同事学,并通过自学和法律函授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法律素养。刚刚接触审判工作的时候,她对工作并不了解,为了尽快胜任工作,她把照顾孩子的事情全部交给了爱人,每天晚上都在单位学习到凌晨才回家休息。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半年,她扎实地掌握了工作所需的法律知识和审判技巧,为以后的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正是在这段时间,使她对审判事业产生了无法割舍的感情。针对审判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她潜心学习法学理论,特别注重研究和探索市场经济环境下案件的新特点,在紧张的审判工作中,她苦研苦读,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开阔思路,即使在食堂吃饭的时间也总能看到她与同事为某一法律问题争执不休。近十年来,她始终保持着一个良好习惯,那就是定期收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法律讲堂》、《道德观察》、《庭审现场》等栏目,她知道通过观看这些节目,一方面可以洞见世间万象,感受人情冷暖,另一方面能从中汲取生活与法理素养。

  正如杨玉玲在一次演讲中所说“这是我终生无悔的选择!”她把自己的青春,忘我地奉献给了酷爱的审判事业,展示着新时期人民法官公正无私、司法为民的优良品质;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广大人民群众完美诠释了新时期人民法官公正、廉洁、为民的良好形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