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学习园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萌发与升华(中)

来源:   发布时间: 2021年12月31日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面升华

(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升华:从“认识三阶段论”到 “三个重要论断”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中,“两山”重要思想是灵魂和核心。习近平主政浙江时的“两山”重要思想可以概括为“认识三阶段论”。主政中央工作后,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并回答关于环境保护的学生提问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一。。这一回答构成“两山”重要思想的“三个重要论断”。第一个论断——“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说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要兼顾,而且能够兼顾;第二个论断——“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说明生态环境保护要作为前提,坚持“生态优先”,因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第三个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明生态环境就是宝贵资源,是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的,所以要坚持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

从“认识三阶段论”到“三个重要论断”,总体上保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主线,但是,理论上进一步升华了。一是从总结人类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的认识转变成党的核心和人民领袖的英明论断;二是从等待进一步求证的“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论断转变成铁板钉钉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三是从“兼顾论”“转化论”等进一步强调了“前提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为“生态优先”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正是有了“两山”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论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大基本方略中就包括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略。

(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升华:从生态省建设上升到美丽中国和美丽世界建设

200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建设生态省,强调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将浙江建设成为具有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家园、繁荣的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省份。以生态省建设为总牵引,浙江省涌现出了湖州市、丽水市、杭州市、宁波市等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杭州市成为“生态文明之都”,浙江省也成为全国第一个省级层面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有了浙江生态省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坚实基础,习近平同志在主持起草党的十八大报告时,在阐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部分时明确指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语境上看,“美丽中国”是美丽经济、美丽环境、美丽家园、美丽文化等一系列范畴的总称。美丽中国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八八战略”在浙江生动实践——美丽乡村建设及其前身“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一个升华。

习近平同志以共产主义者的广阔胸怀,在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上致力于让“中国思想”“中国经验”“中国方案”走向世界。基于“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而且这个地球存在“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相互联系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丽世界”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式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要提高国际法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确保国际规则有效遵守和实施,坚持民主、平等、正义,建设国际法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历史责任、发展阶段、应对能力都不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应该得到遵守”。在气候谈判面临僵局的情况下,中国表现出大国姿态,主动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同时,积极开展外交斡旋,敦促发达国家承担减排责任。最终通过了几近流产的《巴黎协定》。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国际气候治理的重要贡献。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强调:“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沟通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从生态省建设到美丽中国建设,从美丽中国建设到美丽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其中的理论逻辑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以美丽中国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新常态下继续创新发展的新成果,无论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皆具有普遍意义。

(三)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的升华:从区域规章上升到党章国法

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十分重视“法治浙江”建设,并将生态省建设纳入法治轨道。他明确指出:“法治建设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保障。今年,省委将按照‘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就建设法治浙江作出部署。建设节约型社会也要以此为契机,抓紧制定和完善促进资源节约利用、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制定更加严密的节约的标准,建立强制淘汰制度,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新上建设项目的资源评价体系”。

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2003—2007年期间,浙江省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法规、规章、规划和政策,如2003年出台了《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2004年出台了《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等,2006出台了《浙江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习近平主政中央工作后,强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轨道。2013—2017年期间,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等。以党代会和党的全会为例,党的十八大报告着重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阐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了“依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特别强化了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则强调“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也做出一系列的调整或加强,使得生态文明建设从区域规章上升到国家法治层面。特别引人关注的是,党的十九大,把“两山”重要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理念、美丽中国建设等均纳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从修改后的《党章》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可见:第一,党是领导一切的,党是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二,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在理念、意识、国策、方针、道路等一系列方面;第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目标是“两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建成美丽中全国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32条明确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段文字三处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一是把包括“绿色发展”理念在内的新发展理念纳入宪法,二是把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纳入宪法,三是把“美丽中国”作为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奋斗目标纳入宪法。由上可见,从法治浙江建设到法治中国建设,从生态省建设到美丽中国建设,从依法推进生态省建设到依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治国理政的思路一脉相承,依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同样也是一脉相承。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年第9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