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要闻

【大众日报】 办好“小案件” 护好大民生

来源:   发布时间: 2023年10月26日

  近年来,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始终树牢“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理念,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妥善办理追索劳动报酬、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工伤保险待遇等涉民生案件,从细微处厚植司法为民情怀,依法保障人民权益。

  提高政治站位,时刻关注“小案”。将“小案”放在大局中,深刻认识到“小案”一头连着普通百姓生活,一头连着发展稳定大局。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积极回应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新要求新期待,立足于人、聚焦到事,时刻将人民群众利益放心上,办好每一件“小案”,真正把刻写在浩如烟海法条中的公平正义体现在每个鲜活案例里,在小案中汇聚起司法公正的磅礴力量,用真心耐心实心赢得民心、守住人心,提升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

  坚持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切实纠正偏离人民立场、机械司法、就案办案等错误做法。既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又要注重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既要经得起法律法规对公平正义的专业评判,又要经得起人民群众朴素公平正义观的审视,更要在定分止争的同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力履职尽责,高度重视“小案”。“小案事不小”。小案虽然标的额不大、案情相对简单,对于每年经办几百件案件的法官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一家企业、一个家庭来说,一起案件可能影响很大;对于司法机关而言,对每一个小案的处理都彰显了司法理念和司法智慧,关乎司法形象树立和公信力提升;对于国家而言,群众遇到的急难愁盼具体问题,都关乎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

  “小案量不少”。从当前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结构上看,法院办理的案件绝大多数都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案,是广大群众最直接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反映人民群众最现实的利益,折射出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问题,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小案释大义”。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评选的指导性案例、典型案例,不少是“扶不扶”“劝不劝”等“小案”,对这些案件的正确处理,有力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发挥了司法对社会公正的引领作用。人民法院要始终牢记职责所在、使命所系,以办好“小案”为切入点,把体现人民利益、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司法实践全过程。

  坚守公正效率,切实办好“小案”。抓前端,让“小案”解决更多元。深入推进诉源治理,认真总结提炼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推进多元解纷、减少诉讼增量上下功夫。近年来,德州经开区法院深化“道交一体化”改革,实行道交纠纷调解前置,在法院作出裁判前,当事人可在任意环节启动调解机制,自主选择多种调解方式。调解成功的,及时进行司法确认,保障调解成果;调解不成的,及时转入立案和繁简分流程序,依法裁判,70%以上的案件化解在诉前多元解纷阶段,诉源治理成效显著。

  抓中端,让“小案”办理更公正。注重办案方式方法,多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把法说清、把理讲透,让当事人在诉讼中解开“心结”。让“小案”及时高效得到化解,需要围绕便利“小案”办理,推出更多便民利民惠民措施。德州经开区法院不断加强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应用,打造全流程网上办案“经开模式”,为当事人提供线上调解、网上立案、网上开庭、电子送达等线上诉讼服务,让诉讼程序从“最多跑一次”向“一次不用跑”转变,降低当事人的维权成本。

  抓末端,让“小案”执行更有力。深入推进执行繁简分流工作机制改革,“小案”快执、简案速执,彻底实现案件快慢分道、分流管理,缩短执行周期。持续加大执行工作力度,通过开展涉民生、涉企案件专项执行行动,强力维护中小微企业、农民工、老年人等特定群体权益。今年以来,德州经开区法院聚焦涉民生、涉中小微企业领域的“小案”开展集中执行行动13次,将胜诉当事人的“纸上权利”变为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