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审判业务 > 调研成果

单亲少年犯罪令人忧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 2013年09月09日

  单亲少年犯罪令人忧

  ---关于城区单亲少年犯罪情况调查

  随着我市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城区市民的婚姻观念也在发展变化,导致近几年离婚率的不断上升,伴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出现了一批因父母婚姻破裂,家庭解体的离异家庭子女,这些单亲孩子在心理上和人格上极易出现缺陷,从而诱发犯罪,为关注这些特殊的社会群体,济宁市中区法院对该院2001年以来的单亲家庭未成年犯罪案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据统计,2001年以来,市中区法院共判处18岁以下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分子527人,其中2001年61人,2002年63人,2003年66人,2004年75年,2005年87人,2006年83人,2007年92人,2008年115人,呈逐年递增趋势,特别是近两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居高不下。在这些未成年人犯罪分子中,有大约30%是因父母离异家庭破碎而走向犯罪道路的,有大约40%是属于父母管教无方而导致犯罪的。经过详细调查,该院发现,这些单亲家庭的未成年犯罪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年龄低龄化,平均年龄为16.3周岁,最小的年仅14岁。二是涉及的案件种类增多,2005年以前,多集中在盗窃案件,而近两年,抢劫、抢夺、伤害、强奸、绑架、放火等案件也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明显增多,三是犯罪形式团伙化,拉帮结派,集体犯罪,而手段暴力化严重。

  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单亲家庭子女犯罪原因往往十分近似,我们将其中较为常见的归纳以下数条,以期能引起有关人士的警惕。

  1.残缺家庭无力管教。离婚后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患有严重疾病或因智力障碍而无能力管教子女。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就像疯长的小树,枝枝桠桠无人修剪。如果孩子自身辨别是非能力强,尚有可能健康成长,反之则极易受坏人引诱而误入歧途。少年犯刘某,父母离异后随母亲生活,其母亲长期卧病在床,对肖的教育无从谈起,致使刘某在外盗窃车辆多辆,价值做案90万元,且手段残忍,最终被判有期徒刑十年。

  2.重组家庭屡遭排斥。父母离婚后,各自重组家庭,往往视孩子为累赘,谁都不愿意管。在一些重新组合的家庭中,孩子与继父(母)关系不融洽,甚至受到继父(母)的虐待。一些孩子对家庭的依附性逐渐减少,以外漂方式逃避回家,致使犯罪。如某中学学生文某,父母离异后又各自组建家庭,他随父亲生活。文某与继母关系不睦,文某因感觉不到家的温暖,由晚归发展到外漂,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后走上犯罪道路。

  3.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一些父母离异后,抚养子女的一方不能走出离婚的阴影,而将苦恼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犯错误后,家庭不是细致分析,而是粗暴地打骂孩子,使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逆反心理增强。在家里找不到和颜悦色,一些孩子在外寻找温暖,在此期间做出违法犯罪之事。如少年犯李某父母离异后,他经常因犯错受其父打骂,久而久之,对其父产生敌意,最终离开家庭,走上犯罪道路。

  4.忙于事务无暇管教。一些父母离异后,父或母单独抚养子女,往往出现经济紧张。他们常因忙于事务而无暇顾及管教子女,抱着“树大自然直”的心态,使孩子放任自流。由于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当其受不良社会影响或交友不慎时,极易沾染不良习气。如盗窃犯张某,其父母离异后,丁某由其母抚养。因生活拮据,丁母四处干临时工,对辍学在家的丁某无暇过问。丁某整日无所事事,与门口一些社会上的人员结交,最终被卷入犯罪的漩涡。

  5.过于娇惯溺爱迁就。一些父母离异后,父或母出于各种原因将孩子交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管教。为了弥补孩子缺少的父母之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往往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孩子的需要,迁就孩子不适当的要求,放纵孩子不良习惯,对孩子所犯的错误舍不得去管。如高某父母离异后,高的父亲将孩子托付给高的祖父母。祖父母过于宠爱顺从高某,使其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的不良习性。为满足个人私欲,高某两次盗窃犯罪。

  6.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有的夫妻离婚后,因一方或双方作风不正,离异后也未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而是一步步走向堕落。家长是孩子模仿的第一对象,父母结交狐朋狗友,或是发展不正当男女关系,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示范作用。少年犯段某父母离异后随父生活,但常去看望母亲。其母作风不正派,好吃懒做,贪图享乐,使他养成不劳而获的错误观念,在刚满14周岁时就因盗窃而走上了被告席。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婚姻破裂导致的对孩子管教不力,是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之一。单亲家庭子女应得到父母更多一些的爱护和教育。面对这样的现实,市中区法院建议有关部门有责任关注这些单亲孩子的健康成长,使他们的心灵受伤害程度降到最低点。社会公众应客观公正地对待离婚现象,用舆论的影响力降低青少年对父母离婚的恐惧和仇视。法院等政法机关也应加大执法力度,对于涉及未成年人的体罚、侮辱、遗弃、虐待、暴力伤害等违法犯罪行为要依法从严、从快惩处,使单亲子女的合法权益真正得到法律保护。社会、学校应以保障下一代健康成长为己任,携手配合,平等教育,为孩子营造一个平等成长的良好氛围。

关闭
版权所有:济宁市任城区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济宁市洸河路西首任城区人民法院 电话:0537—6772123 邮编:27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