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陆邹城市人民法院门户网站2019年1月1日 星期一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机关党建
【理响中国】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 2024年05月28日

  作者:陈铭彬(广西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副院长)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文化的繁荣兴盛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准确预判把握思想文化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发展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以及新论断,由此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征程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成为我国文化繁荣与发展的科学行动指南,为党的第二个百年的文化实践与创造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使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根本前提,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基础。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紧跟新时代发展步伐,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坚持守正创新,扎实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在建设文化强国与实现民族复兴进程中担当新的文化使命。

  以文化自信夯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基础

  “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牢固树立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在世界瞬息万变的文化浪潮中保持坚定,站稳脚跟。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有着深刻的历史根基,中国人民有理由,也应该为自己所创造的文化感到自豪。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历经忧患又不断浴火重生,离不开中华文明的有力支撑。中华文明在演变、传承和发展中不断壮大,不仅丰富了自身内涵,也成为各民族文化的汇聚地。可以说,中华文明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成就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文化自信源自对民族文化传承性和独特性的深刻思索,是更深层面的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内核的深度把握,也是对各民族文化差异性与共同性的辩证思考。文化自信激发出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促使各族人民敞开心扉,积极向其他民族分享本民族的文明成果。这既有助于增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也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推动各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合。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定对核心价值观的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定位、主要内容和功能效用,以及如何更加有效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大问题。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联结点,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推动形成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刻理解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石。要在实践中促使各民族形成紧密交往的共同价值基础,构建中华文明繁荣发展与各民族和谐互助的美好局面。

  以开放包容涵养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养分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开放包容程度是衡量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华文明历经重重挫折却能涅槃重生,以精彩纷呈之姿态向世人展示其博大精深,得益于其包容性的特质。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历史的传承,也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深化文化认同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路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坚实基础,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建立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增强民族自信、增进情感认同的思想元素,蕴含着“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仅有助于增进民族间的了解与信任、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更有助于各民族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应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在实践中顺应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汲取各民族文化认同的力量,引导各民族将中华文化内化为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

  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孕育出亲仁善邻与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和安民富民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等一系列价值观念与文化特质。各民族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从历史脉络上看,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和而不同,厚德载物”的君子之道。中华文明在开放包容的心态下、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与发展,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独特的中华智慧和力量。

  在各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开放包容”仍旧是处理民族关系所秉持的态度。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加需要秉持开放包容的原则,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减少误解和矛盾。以文化多样性为目标,积极推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各民族文化展示与交流提供优质的环境与发展平台,深化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依托民族传统节日等载体,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更好地传播。

  以守正创新汇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动力

  “守正”是立根,“创新”是求进,守正创新一体两面、相辅相成,体现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构成各民族紧密联结的情感纽带,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坚持守正创新,让中华文化基因焕发出蓬勃发展的生命力,促进各民族情深、守望相助,不断凝聚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共同书写国家繁荣富强的壮美篇章。

  中华民族具有独特又深邃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守正,就是要守住文化之“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华文明具有“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展现出突出的创新性。创新,就是要以时代精神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发展出根深叶茂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不仅是对历史文脉的尊重,更是对深厚文化底蕴的珍视。坚持在继承中发展,能够赋予各民族交往形式、交流内容以新的内涵和生命力。

  对中华文化的守正创新,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正确认识和传承爱国主义这一民族心、民族魂,做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根植于我国历史文化沃土,蕴含着促进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强大力量,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倒,历经劫难而不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各族人民自强不息、共同应对危险和挑战、抗击外敌入侵和救亡图存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历史。伟大祖国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家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时期,民族地区建设要按照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赋予爱国主义以新的现代表达形式,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共同体,使各民族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正确认识文化传承“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守好文化,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正确方向。创新文化,以中华民族之历史底蕴为根基,创造各民族话语表达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形式,以更广泛的视野和更深厚的文化理解,实现共同繁荣、共建美好未来。坚持守正创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为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提供稳固的感情纽带,构建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美好局面。

  “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得以巩固和壮大的基石,维护民族团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历史上,即使处于最危急时刻,中华民族共同体也没有分崩离析,这得益于民族团结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得益于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历史表明,我国各民族不断进行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我们应当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

关闭

版权所有:邹城市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邹城市普阳山路996号 邮编:27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