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运河穿城而过---济宁运河文化印记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20年03月25日 | ||
我的家乡在山东济宁,地处鲁西南,是孔孟之乡,运河之都。这里有黄河流域最早的运河,古有“江北小苏州”之称,当时商贾云集,经济繁荣。而如今这条古老的运河穿城而过,流淌的不仅是深深的运河记忆,回响的是融合八方的深厚运河文化。 我的家就住在古运河两三公里的地方。由城南经草桥口到济宁城西北的运河对口闸,蜿蜒的河道像一条银色项链,镶嵌在城市中,虽不见当年湍急的水面和呼啸的浪花,但是当年漕船过闸时的壮观场面依然激荡着这个城市。 遥想当年,济宁是漕运古城,运粮船队途径大闸口、小闸口。运粮船上一般都有七八人,船头上两个壮汉,分别牢牢地抓着带铁尖的长竹篙,不断地向两岸石壁上刺去,死命抵住,以防船岸相撞。其他的人或用竹篙抵或用系有麻袋球的绳子垫向船和岸壁的中间,多半年纪大些的把着舵。若是顶水行船那是最吃力的时候,通常船两边的甲板道上,两个船夫各用肩头顶着一个直插河底的长篙,双手紧握篙把,弓着腰,一步一步向船后走,而两岸的纤夫则拖着长长的纤绳一步一步往前行。待闸门打开,只听“嘭”的一声巨响,船只如一块巨石投入水中,但见三四米高的水柱冲天而起,船被浪头抛起跌下,俗称“过三浪”。这时桥下惊涛拍岸,船上岸边拉纤号、撑篙号遥相呼应。明人李东阳就有“舟人嚎啕乞性命,十里呼声震天地”的诗句流传。 草桥口往北是太白楼,太白楼因大诗人李白而得名,太白楼延存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据历史记载,李白坐船北上,到济宁暂停歇息,不料济宁的繁华景象和文化气息深深打动了他,他于是长住济宁,流连于酒楼、深巷之间,太白楼原名贺兰氏酒楼,因李白的经常光顾贺兰氏酒楼,这家酒楼因此名声大振。吴人沈光路过济宁,慕名前来贺兰氏酒楼,了解李白与酒楼的渊源,为该楼题“太白酒楼”匾额。 现太白楼青砖白灰筑4,5米台基,台基之上太白楼坐北朝南,气势雄伟,巍峨壮观。楼四周青松翠柏屹立,草木扶疏,花墙环绕。我经常在太白楼下流连忘返,感叹李白这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爱,对疾俗的愤,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他一生坎坷,四处游荡,为何看中了济宁这个运河之都,也许是济宁运河的开放包容,或许是济宁深厚的儒家文化,也许是济宁运河人家的热情豪迈,让他不羁的心在济宁有了安放之处,有了宣泄之地。我想,也许是他深知运河古道,连接京城,他的每一个诗篇,都能迅速传到百姓之间,传遍京城之中,。 运河没水源,全靠客水。正是运河这种容纳百溪的胸襟,才使得沿岸的城镇有了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才有了令今人缅怀乃至传承的文化。孝贤文化在济宁因儒家文化影响而备受推崇,运河两岸也涌现出孝感天地的贤人。闵子骞早年丧母,其父续弦,后母对其另眼相看,闵子骞受到欺负却只字不提。一个冬天他与父牵牛赶车,天寒地冻,闵子骞穿着后母做的芦花“棉衣”,手不听使唤,被父亲用鞭抽打,只见芦花纷飞,父亲知道真情后,执意休妻。闵子骞跪父力劝:“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至此父母皆被感化,终致一家和睦。闵子骞孝感父母,在运河两岸广为流传,成为运河流动的故事。 漫漫历史,长长河流,运河的血脉不仅滋养了济宁人的肌体和力量,也培植了济宁特有的精神特质和运河文化。运河在新时代承载着新的使命,焕发着新的青春,根植于济宁人民心中,在文化之林熠熠生辉。 (屈庆东 屈楷翔) 此文发表于《山东法制报》2019年6月21日第四版
|
||
|
||
【关闭】 | ||
|
||
济宁市中级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济宁市高新区吴泰闸路7号 邮编:27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