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大秦帝国》论依法治国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9年02月04日 | ||
观《大秦帝国》论依法治国 www.paly.gov.cn 平安临沂网 巩庆娜 早就耳闻《大秦帝国》是国产历史剧的良心之作,自己曾不以为然。在我有限的历史知识中,只知秦国是春秋战国中不起眼的一个,生产力低下,民生凋敝,秦始皇统一中国,秦二世暴政而亡。这些最初的印象并没有能够提起我对这部历史剧的兴趣,然而,在学院培训期间两位知名教授力推孙皓晖先生这部《大秦帝国》,带着疑惑和探索,我走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让我耳目一新的大秦帝国。没有爱情剧的缠绵悱恻,没有武侠剧的行侠仗义,甚至整个布景都是粗糙简陋的,然而整部剧回肠荡气,引人深思。 变法图强 面对亡国危机的秦国人,没有在自怨自艾中等待灭亡,而是在困厄中寻求生存,秦孝公一纸“求贤令”情真意切,感动无数有志之士奔赴秦国。此时,秦国的命运因为卫鞅的出现而转变,《治秦九论》使秦孝公其看到了秦国的未来希望。于是一场20余年的“变法图强,依法治国”之路拉开帷幕,这就是华夏文明的正源的源头。禁私斗,取消封地,平民封爵,论功行赏,开阡陌、废井田,郡县制等一系列改革,朝野之间,天翻地覆,影响后世。在这场变法图强的革命中,先秦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激烈的竞争意识,坚韧的生存意志,着实让我感佩良久。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改革者,美好的生活需要每一个人扎实奋斗,执着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勇于奋斗、勇于承担责任,不着意于一时得失,不因自己所处的困境而怨天尤人,也不因自己遭受的不公而幽怨愤闷。活得快意、尽兴、执著、勇敢、务实。这是先人遗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品质,也是我们走向富强中国应该秉承的信念支撑。 君臣相知 商鞅变法是一场变法图强的革命,更是一曲“君臣相知,永不相负”的赞歌。没有这对君臣的完美配合,就没有秦国变法的成功。然而历史总是难以捉摸,秦孝公虽满怀壮志雄心,终究英年早逝;商鞅虽身怀大才大智,终免不了车裂的命运。有多么完美的开始,就有多么惨烈的结局——秦孝公与商鞅的合作绽放了最绚烂的花朵,但这“带血的玫瑰”是多少鲜血浇筑的。 在观看《大秦帝国》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我们今天处于一个怎样的时代?我们今天难道不是处于这样一个“大秦帝国”的时代吗?当今的中国,改革时期,各种思潮并存、各种声音出现、各种力量显现、贫富差距拉大、城乡发展不平衡、民族极端主义现象出现,社会思想的再统一,各种利益重新协调、再分配,司法体制的改革……这不亚于一场革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如何平衡当下中国的格局,唯有依法治国才能让“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在法治的道路上越走越顺,越走越明朗。 依法治国 商鞅的法治思想虽然产生于2000年前的战乱之时,但其中闪烁的法治之光足以照耀现代法治之路。“法治,举国法无二出。”这是先人们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阐释;“治国之难,不在治善,而在治奸,惩恶才能扬善。”“法治爱民,不在其心,而在其行。重行不重心,行法才能公平,行法公平,才是真正爱民。”“法治不诛心”这是先人们对“公平法治理念”、“罪刑法定”原则的诠释;“法治之难,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依法治国,大仁不仁”这是先人们对法治之难的清醒认识。 商鞅推行法治的思想、抱负、果敢、坚毅、无畏,令我热泪盈眶。他制定法律的初衷是务实的,他对法治的解读是公正的,他对法治的践行是铁腕的,他对法治的坚持是不惜以命护法,他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时至今日,品味商鞅法治思想,对我们推进依法治国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的法治思想的光芒穿越千年照耀我们今天的法治之路。 今天,我们推进依法治国不可能寄希望于某一个或者某几个人身上,法治之路需要立法者、司法者、执法者、律师、法学家、每一个公民的共同参与和建设,作为立法者、司法者和执法者,慎重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自觉捍卫法律尊严,严守法律原则,公正、公平行使法律权力;作为法律工作者,正确运用法律维护当事人权利,遵守法律;作为公民,树立对法治的信仰,自觉维护法律,勇于对违法行为说不…… 作为一名司法工作者,生于这样的时代,我们是幸运的。在法治建设的进程中,直面我们应该面对的难题,努力构建起自己坚定的内心,为守法、用法、护法尽一己绵薄之力。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