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工智能的随想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9年06月20日 | ||
关于人工智能的随想 十字路法庭 卞秀恒 随着纳米技术、物联网、WEB2.0、语义网、云计算、动作捕捉游戏、智能手机APP、平板电脑与触屏技术、GPS、增强现实技术、无人驾驶飞机与汽车、可穿戴设备、3D打印、身份盗窃、网络课程、社交媒体、网络战争等新技术或新词汇的不断涌现,无论技术爱好者还是技术畏惧者,都会问同一个问题:下一个创新是什么?在这个大数据、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技术突飞猛进,多智能体系统崛起,奇点临近,随时都可能引发雪崩般巨变的时间节点,在这个认知升级、人机互联、赢者全得的时代,在这个人均寿命不断增长,三段式人生逐渐崩塌的时代,在这个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毁灭着中心,边缘随时都可能转化为中心的时代,应该以怎样的心情设想未来?
一、忧虑 摩尔定律是指每隔18个月,相同价格的计算机的性能将翻一番。摩尔定律提出至今已经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最新的技术已经能够在以无人驾驶为代表的模式识别和以机器翻译为代表的复杂沟通领域比肩人类。随着围棋、写稿、翻译机器人的不断诞生,围棋手、记者、翻译家等职业,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雷·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一书中指出,在生理层面人和电脑本质上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最底层都是靠一套算法在驱动,所以没有什么东西是机器替代不了的。而所谓的人类独有的意识、情绪,被科学证明为只是大脑皮层上的一些电子活动。换句话说计算机完全可以模仿你,而且模仿得比你自己还像你。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引发巨变,汽车出现,马车夫大量失业。机器大工厂流水线的出现,手工作坊大量消失。汽车、手机导航的出现,领路行业消失,京东仓库分拣机器人的运行,分检配送工人下岗……人类历史上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许多职业消失,新的职业出现,似乎不必悲观。但此次所到来的时代,一个人工智能崛起的时代,人类将面对的可能不再只是一件工具、一项技术,而是越来越完善、强大、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甚至意识的高级智能,一种不同于人类,不同地球所有已知生命的一种特殊的“生命”存在。它们在很多岗位取得完胜并逐渐取代人类的同时,会给人类与他共享世界的机会么? 《百岁人生》一书讲到,不考虑未来,不考虑时间长短的规划,就是耍流氓,那么站在现在的角度去憧憬未来,去制定美好未来规划的时候,满是乐观、向往的同时,有没有忧虑不时闪过。现在的工作能够存在多久,未来会不会消失,现在的行业会不会发生地震然后大洗牌?有人预测在未来很多职业都会消失,其中包括律师,那法院呢?把法律规定和案例输入如AlphaGo Zero那样拥有强大自主学习能力智能机器人的数据库,会不会制造出在知识储备、阅历经验、反映速度等诸多方面,对人类法官实现碾压的智能机器人?它不悲不喜、不眠不休,在原、被告完成举证后,立即出裁判结果,并可24小时在线答疑解惑。当事人在手机等移动终端的APP按照规定就可完成起诉、应诉,举证、参与审理等诉讼程序,管辖权、一审、二审、重审、再审,审级制度消失,法律体系变革重构等等,会不会成为现实?如果现在从事的工作在未来消失,那会在什么时候消失,几年、几十年还是几百年?如果很快就会消失,那需要培养具备怎么样的技能,才能在未来不被淘汰,不会成为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描述的无用阶级?怂人听闻?杞人忧天?希望是。
二、现在 2016年3月15日,谷歌围棋人工智能AlphaGo与韩国棋手李世石进行最后一轮较量并最终获胜,人机大战总比分定格在1:4,人类是1,AlphaGo是4。自1997年人工智能深蓝攻克了国际象棋后,此后的人工智能在诸多领域的智力游戏中击败了人类。但在围棋领域,人工智能始终无法取胜。原因在于一局150回合的的围棋,可能出现的局面多达10170种可能,这比全宇宙的原子总数还多,所以下围棋很多时候是依靠经验和直觉,所以围棋挑战被誉为人工智能的阿波罗计划。2017年谷歌子公司DeepMind研发的AlphaGo Zero 经过3天的训练轻松击败 AlphaGo,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击败韩国顶尖棋手李世石的系统,比分为 100:0。AlphaGo Zero 经过 40 天训练,总计运行了大约 2900 万次自我对弈,以 89 :11 的比分击败了 AlphaGo Master(2017年早些时候击败世界冠军柯洁的系统)。AlphaGo需要与人类专家进行成千上万次对弈,才能从中获取数据,AlphaGo Zero 则截然不同,它从零开始,面对的只是一张空白棋盘和游戏规则,通过自学使自己的游戏技能得以提高。对于 AlphaGo Zero 的面世,柯洁在微博这样写道“一个纯净、纯粹自我学习的AlphaGo 是最强的...对于AlphaGo的自我进步来讲... 人类太多余了”。 2017年10月26日,沙特阿拉伯授予美国汉森机器人公司生产的机器人索菲亚公民身份,机器人走进人类世界。Gartner IT 2015年高管峰会预测,人类将在2020年迎来智能大爆炸,“互联网预言家”凯文·凯利提出,人工智能将是未来20年最重要的技术。著名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预言,2030年,人类将成为混合式机器人进入进化的新阶段。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流行——《失控》凯文·凯利。 这是发生在国外、发生在许多人不接触的围棋圈,感觉离我们太过遥远、关系不大。那看看身边,从习近平主席工业4.0的“机器人革命”到李克强总理的“万众创新”;从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将人工智能列为“互联网+”11项重点推进领域之一,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十三五”规划编制作为主要议题,智能制造被视为产业转型主要抓手。2017年6月18日,京东无人快递车进行首单送货。7月份百度CEO李彦宏乘坐百度研发的无人汽车行驶在北京五环,并在此后表示百度无人驾驶汽车在2018年将实现量产。12月2日,深圳无人驾驶公交上路测试。2018年3月1日,上海发放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号牌,无人驾驶汽车上路测试。2018年5月1日,工信部、公安部、交通部三部委印发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正式施行。智能网联汽车是指车联网与智能车的有机联合,通过车内传感器、控制器、等实现车与人、车、路、后台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是可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驾驶技术普及对现在的社会以及相关产业会有什么影响?现有的驾校或将消失,保费或将下调,更多修车员为IT专家,职业司机减少,车库不再抢手……
三、未来 人类的历史上一共发生了四次认知唤醒。第一次,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第二次,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第三次,弗洛伊德提出意识理论。第四次,人类与机器之间的隔断被打通。今天,几乎每个人类通过各种通讯手段,和全世界的各种电子设备和电脑连接在一起,连接成一个庞大的进化体。在这个高连接,高转速的社会里,优势都会成倍地被放大,胜者越来越通吃。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指出,世界有三个趋势,对应着人的三种不同的命运:第一种,人工智能如此强大,人作为一个工作者的经济价值和军事价值都没有了,那么政治经济系统就会认为人没有价值。第二种,也许人类整体还是有价值的,但是每个人作为个体,是没有价值的。第三种,也许有些个体还是有价值的,但他们是经过了生物学升级改造的“超人”。二十一世纪,全体人类将会被技术进步的趋势给划分为三种人:无用的人、没有自主的人和神人——一种不受算法控制,而是控制算法,利用生物技术主动升级了的人。赫拉利在《未来简史》的姊妹篇《人类简史》中指出,今天的科技进步已经走到了这么一个节点:人类有可能越过生物的边界,利用技术手段改造自身,完成下一步演化。这似乎不是什么坏事。但如果人类中的少数群体真的能够用技术改造自己的身体和心智,成为永生不死或者记忆力如同电脑一般的超人,那么阶级不平等将会扩大为物种间的不平等,届时大部分人的苦难也许比历史上数次变革时期的苦难更为深重。 《不会被机器替代的人》作者杰夫·科尔文也认为,人工智能的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近,人工智能替代人类的工作可能不分工种,是全方位的。作者认为在未来和人际交往有关的事情,很有可能不会被机器替代,对一个人在未来有3种技能格外重要。它们分别是同理心、团队协作能力和讲故事的能力。所以在未来不仅要重视科技,更应该发挥同情心、慷慨、互惠这些人类共有的特性,注重人际交往的价值。但作者也指出他的这个观点有两个前提:一、未来社会的运行最终要由人掌控,并且为人服务,机器不会成为社会的主宰者;二、是在未来,机器人不会跟人类一模一样,总是能看出差异的。 计算机的性能在经历了几十年如一日的指数型增长后,近几年在数字技术红利的帮助下,传统的人工智能算法彻底摆脱了算力和成本的束缚,大大突破了计算机原有的能力极限。机器正在变得更加智慧,技术发展的趋势似乎越来越符合“奇点理论”的预期了。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安德鲁·麦卡菲在《第二次机器革命》中指出,我们这代人,很可能会亲历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关口。第二次机器革命的到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收入分化。原因有两个,首先,数字技术取代劳动力,消灭了大量创造中产阶级的传统工作岗位。其次,数字化以及通信业和交通业的发展,让赢家通吃模式变得更加普遍。埃里克·布林约尔松、安德鲁·麦卡菲在《与机器赛跑》一书中提出,技术发展虽然能够促进经济的总体进步,但这种进步却并非天然的让所有人都受益。在技术进步的刺激下,即使整体财富增长了,也可能出现赢家和输家。这些输家不一定只是劳动力大军中无关紧要的一部分,他们完全可能是人口的绝大多数,甚至占人口90%以上。 现在来看人工智能扔扮演着工具的角色,但未来它会成为人类的仆人,还是与人类合作,亦或将人类取而代之?在人类进化史上,其实还存在过其它的“人”种,比如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但在7万到3万年前,绝大部分古代人类被现代人类的祖先“智人”所取代并消灭,要知道人类的祖先“智人”在体型、行动力和敏捷程度上不如其它人种。人类探索地外生命许久至今仍一无所获,有观点提出,人类一直努力在地外寻找和地球的生命一般的碳基生命,但或许外星生命是以硅基等不同的生命形式存在,只是人类未发现。人类自己正在努力研发人工智能会不会在人类的手中逐渐成为不同于地球碳基生命的另外一种生命存在?到那时候“人工智能生命”与他的创造者人类将何去何从? 四、方向 虽然计算机在许多领域政逐步完胜人类,但在很多领域人类仍然占据制高点,比如经验丰富的医生,比如人型仿生机器人仍然相当原始,比如在跨领域任务中,强大如阿尔法狗,如果不进行重新设计和编程,也不能学会下国际象棋。能在所有领域都能和人类的创造力相媲美的通用人工智能仍遥不可及。而且从技术角度,如中国大学MOOC,滴滴出行,美团、京东、淘宝、当当等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也面向了每一个人并带来巨大的技术红利。《百岁人生》一书指出,数据表明人类已经进入长寿时代,我们这代人活到100岁将是大概率事件。在长寿时代,上学、工作、养老的三段式人生终将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多段式人生格局。一辈子被分割成四段、五段,甚至更多。每一小段不同主题,穿插进行,边界逐渐模糊。比如工作一段时间中,感觉需要充电,再次进入学校读书。比如从事一份工作一段时间选择辞职跨界发展等等,这种节奏的快速变化,就需要时刻做好准备,迎接新鲜事物。敢于自我否定、自我更新,勇于放弃已拥有的东西——包括经验、学历、知识,甚至三观。 终身制学习、碎片化学习,知识不断升级,自身不断迭代将成为必然要求。认知升级、快速迭代、终身学习、不断进化也逐渐成为趋势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注意事实性知识的积累。因为方法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无法互相替代。比如你想搜索“蝴蝶效应”,虽然你知道搜索功能这个方法,但你应先知道这个“蝴蝶效应”这个概念。同时要保证知识的获取更加全面,尽量避免完全通过定制化信息和通过算法获取的知识。过去的电视、广播、报纸等非定制化的新闻,往往能让我们收获很多不同观点。而现在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等这类产品,让我们收到的信息更加倾向于根据我们的兴趣定制,这就导致接受可能都是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然后把接收的信息当做事实的全部真相。 最后用《原则》里的一句话来总结,进化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是唯一永恒的东西,是一切的驱动力。 参考书目: 1.《奇点临近》 雷·库兹韦尔 2.《人类简史》 尤瓦尔·赫拉利 3.《未来简史》 尤瓦尔·赫拉利 4.《失控》 凯文·凯利 5.《不会被机器替代的人》 杰夫·科尔文 6.《与机器赛跑》 埃里克·布林约尔松 安德鲁·麦卡菲 7.《第二次机器革命》 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 安德鲁·麦卡菲 8.《百岁人生》 琳达·格拉顿 安德鲁·斯科特 9.《知识大迁移》 威廉·庞德斯通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