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沂南县人民法院2019年1月1日 星期一

沂南县人民法院 http://lyynfy.sdcourt.gov.cn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机关党建 > 法院文化 > 法官风采

勇于攻坚 敢于亮剑——记沂南法院葛琳慧速裁团队的三个“锦囊”

来源:   发布时间: 2022年09月09日

  他们处理的大部分案件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棚户区拆迁中双方当事人的剑拔弩张,民间借贷中动辄“失联”的被告,多起涉民生的系列诉讼,还有各种新类型及其他疑难复杂案件......每一起纠纷的处理都是智慧和耐力的考验,可他们秉着“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践行着司法为民的真挚与热诚。

  我院立案庭葛琳慧速裁团队由法官葛琳慧、法官助理张金锬、人民调解员陈振华、书记员高伟华与曹文琪、实习生聂新宇组成。他们用智慧化解矛盾,用真情守护公正,巧用“三个锦囊”,完成大量纠纷调解与速裁工作。

  锦囊一:善作善成,促进纠纷高效化解

  为增强团队战斗力,我院选聘经验丰富的人民调解员陈振华加入团队中,在法官葛琳慧的指导下开展诉前调解工作。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他将军人的乐观勤奋和果断坚毅带到了新的岗位中。团队平均每天传唤4波以上当事人参加调解,平均每天开庭2起以上,办公室内经常挤满了人。一边是人民调解员的调解,一边是法官对调解不下的案件及时开庭审理,调解与审判两条线并行不悖,高效运转,大量案件得以当场化解。

  对于团队的所有成员来说,办案子不仅仅要凭法律,还要凭良心。在欠薪的农民工面前,良心意味着担当和责任;在正在医院抢救的被害人面前,良心意味着案件处理的效率;在优化营商环境和抗疫这场考试中,良心意味着智慧和创新。

  我县某镇的一家石英砂厂于2015年因环评不达标而关停,老板张某与孙某不顾厂中20名农民工工资尚未清偿的事实,跑路到广州。20名被欠薪的农民一起起诉张某与孙某,要求支付2011年以来的欠薪共计4万余元。这些欠薪中,少则500余元,多则10 000余元,拖欠时间均超过6年。团队受理后,积极通过各种送达方式寻找远在广州的两被告。两被告通过视频连线方式确认了全部欠款,并委托律师携带现金、当场发放给20位工人。

  类似的案件还有很多起,面对老百姓的殷切期盼和信任,他们用心用情释法明理延长群众幸福安宁的尺度,让公正在点滴细微中触手可及。

  锦囊二:革故鼎新,探索类案治理模式

  团队开启了示范小额诉讼等模式,从个案处理到类案治理,为后续其他纠纷的处理确立了思路和模板,实现案件处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团队确立类案处理的纠纷类型,对于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标的额小、争议不大的买卖合同纠纷、加工定制合同等,积极探索适用小额诉讼程序批量解决,有效保障了司法资源的高效利用。

  我县某家修理厂经营期间,十几位车主拖欠每起几千元的修理费高达6年,修理厂多次催收未果,遂起诉至我院,并在该团队支持下进行诉前调解。团队依次联系各被告人,通过电话、12368短信、直接送达等方式通知调解时间,对故意躲避和对抗的被告,先是耐心说理,对于拒不配合、依旧顽固的被告人,团队开启速裁程序,及时转入诉讼程序处理。团队从欠款最多、最难调解的案件着手,确立本批案件调解思路,本批案件除一起转入诉讼程序外,其余均调解成功。

  对某商贸公司为客户提供第三方担保服务并承担担保责任后,向客户追偿垫付款的46起案件中,团队分析案情、制定先化解冲突最激烈、最具代表性纠纷再依次化解战略,适用诉前调解与小额诉讼程序成功调解24起,裁判22起,有效维护了该商贸公司的合法正当权益,为优化营商环境作出贡献。

  锦囊三:孜孜不倦,服务在群众身边

  为了完成对被告传票的送达,团队常主动上门寻找被告当事人,有的甚至需要深夜上门送达。在一起欠款纠纷中,团队工作人员与我院送达组一道,深夜奔赴市区,寻找当事人后完成送达,回家已经是夜里十点半。

  有时面对群众的不解和质疑,他们用耐心化解坚冰;面对群众的误解,他们用包容展示胸襟;面对被告人的拒不配合,他们勇于“亮剑”,用司法强制手段保障群众合法正当利益。

  在一起合同纠纷中,原告仅以一份不完整的通话录音作为证据起诉,要求被告贾某支付机械租赁费15 000元。虽然通话录音不全,但是在与被告交流时,法官敏锐地感知到欠款有一定的真实性。考虑到原告从烟台市赶来参加调解,为了减轻原告诉累,案件没有简单的因证据不足而驳回原告起诉或不予调解,而是一遍遍做被告当事人的工作,最终被告认可欠款事实,并同意还款13 000元。纠纷至此圆满化解,原告无需再因为证据不充分而面临诸多诉讼风险和耗费更多成本。

  “把每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当事人所面对的,应该是充满人性关怀的司法者,而绝非冰冷的法律适用机器。司法的重要精神之一就是要尽可能地减少纷争。”团队长葛琳慧法官感悟道。

  沂蒙人民自古就是吃苦耐劳的代表,在党和国家的成长奋斗史上,凝聚了这片土地上党与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赓续沂蒙精神与为民服务情怀,更应该停留在对待群众的细节中:不怕麻烦、不嫌费事、不怕困难。“三不”团队依旧忙碌在多元解纷事业中,运用“三个锦囊”继续耕耘他们的“一亩三分地”。

关闭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