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的小明拿父亲的手机在游戏网站充值近10万元,父亲发现后能向网站要回这笔钱吗?妻子生下孩子6个月后,丈夫向法院起诉离婚,法院会支持吗?夫妻双方离婚,不同年龄的孩子应该由谁抚养?
带着这些问题的答案,市北法院少审庭再次来到青岛经济广播电台的直播间。本期节目以未成年人的年龄为轴,结合具体案例,分别介绍了《民法典》中五个重要的年龄节点的法律意义。
《民法典》中关于孩子的五个重要年龄节点你清楚吗?
从生前到死后,《民法典》影响着一个人的全部生命和社会历程。18岁成年之前,无论是还未出生的胎儿、不谙世事的孩童,还是蓬勃朝气的少年,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1260条的《民法典》是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
这五个重要年龄节点在民法典中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分别是出生前、1周岁、8周岁、16周岁、18周岁。
下面我们就通过案例的形式来想大家解释一下这五个年龄节点分别有哪些法律意义。
节点一、出生前,出生前这段时间主要就是保障婴儿的继承、接受赠与的权利
案例:丈夫与妻子结婚后不久,丈夫遭遇车祸不幸身亡。而此时妻子已经怀有4个月身孕。之后,妻子因为丈夫遗产分割的问题,与公婆发生矛盾。此时,若对丈夫遗产进行分割,妻子腹中的胎儿有继承权吗?
民法典第16条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第1155条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娩出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所以上面这个案例中,四个月的胎儿虽然尚未出生,但法律已经为他设定了继承权。
节点二、1周岁,主要是限制父亲不得提出离婚
案例:夫妻二人“闪婚”后因性格不合,争吵不断。妻子生下孩子6个月后,丈夫向法院起诉离婚,法院会同意男方的离婚请求吗?
民法典第1082条规定,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者终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但是,女方提出离婚或者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除外。
这一内容与婚姻法的规定相同。这是对男方在女方怀孕、哺乳期等情况下,提出离婚的一种限制,是对妇女、婴儿和胎儿利益的保护。如果在上述期间,女方提出离婚或者女方有重大过错经法院确认的情况下,可解除婚姻关系。所以案例中丈夫提出的离婚请求因为妻子分娩不足一年,不能得到支持
节点三、8周岁以下——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什么是无民事行为能力呢?
无民事行为能力是指不具有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或者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发育仍然很不成熟,对自己行为的辨认识别能力以及行为后果的预见能力仍然非常不够,为了避免他们的权益受到损害,法律将其视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民法典第20条规定,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案例:6岁的小明为了买零食吃,偷拿父亲一只两万多元的手表卖给一家修表店,家长知道后认为孩子还不懂事,希望退钱后店家把手表归还。小明父母能要回手表呢?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明的年龄是6周岁,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出卖手表的行为是一个典型的买卖的法律行为,这个法律行为因为小明缺乏民事行为能力而归于无效。所以小明的父母是可以要回手表的。
节点四、满8周岁——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1. 8周岁是民法典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年龄节点,是一个人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界线。(父母离婚后未成年人子女抚养的问题、未成年人被收养的问题,也涉及8周岁这一年龄节点。)刚才我们说了8周岁以下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下面我们来说一下8周岁以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问题。民法典第19条规定,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从法条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一般应当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同意、追认。在这里,同意是指事前同意,即限制名是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要经过法定代理人的事前同意;追认指的是事后追认,即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要经过法定代理人的事后追认,才能对该未成年人发生效力。同时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已经具有一定的辨认识别能力,法律允许其独立实施一定的民事法律行为,一类是纯获利益的行为,比如接受赠与等;一类是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行为,因为他对这类行为有相应的认知能力,可以独立实施。
案例:10岁的小明拿父亲的手机偷偷在游戏网站购买“皮肤”、“武器”等道具,充值近10万元,父亲发现后能向游戏网站要回这笔钱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小明作为一名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充值10万元是超出其年龄与智力认知的。
如果小明用自己平时积攒的几十元零花钱去超市买玩具,父母可以要求商家退款吗?答案是否定的。
2.关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第二个问题,是由谁抚养孩子自行决定。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案例:因为抚养问题,8岁小刚的父母吵得不可开交,在法庭上寸步不让。但小刚更愿意和父亲一起生活,他的意见法院会重视吗?答案是肯定的。
民法典第1084条规定,离婚后,不满2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2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8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民法典对父母离婚后,子女抚养的问题以年龄划分了三个阶段:不满2周岁的跟母亲。已满2周岁的,父母有分歧,要按“最有利”原则判决。已满8周岁的子女自行决定。
3.解除14周岁年龄限制,年满十四 也能被收养
现行收养法规定,被收养人年龄为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这意味着对14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无法被合法收养。民法典第1093条删除了“14周岁以下”的年龄限制,放宽至未成年人。
案例:小华是一名被解救的被拐卖孩子,遗憾的是一直未能找到亲生父母。小华想拥有一个家,已经15岁的他还能被家庭收养吗?答案是肯定的。
民法典第1104条规定,收养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的,应当征得被收养人的同意。在这里这个8周岁是不是很熟悉,是的,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是否接受被收养的事实,改变自己的身份关系,应当征得其本人的同意。收养要经过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的同意,解除收养关系也要征得其本人同意。
民法典第1114条规定,收养人在被收养人成年以前,不得解除收养关系,但是收养人、送养人双方协议解除的除外。养子女8周岁以上的,应当征得本人同意。
4.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年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年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也能成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民法典规定,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但同时也规定,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这一条其实就是说年满16但不满18周岁的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表明他已经具备了成年人的辨识能力,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独立承担民事法律后果,法律将其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案例:小周高中没读完就外出务工,如今17岁的他已有了自己的一家小店。小周想用自己的收入买一辆车,但父母不同意,小周能自己决定吗?答案是肯定的。
节点五、年满18周岁,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民法典的一项新规定:未成年时遭性侵18周岁后仍可起诉
案例:小丽在7岁时遭到邻居家叔叔的性侵,但由于害怕和羞耻,小丽一直没有将此事告知父母和其他任何人。如今,小丽已经18岁,她想向当年性侵自己的人主张损害赔偿,这么多年过去了,法院还受理吗?
一般而言,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民法典第191条规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18周岁之日起计算。这就意味着未成年时遭性侵18周岁后仍可起诉。
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因为心智不成熟,遭受性侵害后害怕或羞于告知其监护人,就算告知,有的监护人考虑到孩子的声誉而选择忍气吞声,而且由于性侵害的隐蔽性,有的监护人可能不能及时发现侵害事实。民法典这一规定从立法层面加大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也可以起到对潜在违法作案者的威慑警示作用。
3月1日开展的《未成年人预防性侵》节目达到近10万点击量,取得了较好的法治宣传效果。因广播普法具有受众广,宣传效果好等特点,市北法院少审庭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三定期开展广播普法节目,欢迎大家在当天16:05锁定青岛经济广播《奔跑吧·少年》栏目,准时收听。
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法院
QINGDAO SHIBEI DISTRICT PEOPLE'S COU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