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法院网站
 | 
官方微博 | 
官方微信

【民主与法制时报】敢啃医疗纠纷“硬骨头”的“硬刚”法官

2023年03月16日
作者: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法院
打印 分享到:

  民主2

  由丈夫相搀,周敏吃力的走进市北法院。两层楼梯,周敏却如同刚刚跑完一个全程马拉松,气喘吁吁,满头是汗。

  “周法官,你这手术才做完多长时间就上班了?”同事一脸诧异,心疼而又不解的问道。

  “我实在放心不下那些案子。”周敏穿上制服,从文件柜里取出一摞厚厚的案卷,开始了她又一轮循环往复的审判工作。而此时,距她做完开颅手术还不到两个月……

  今年56岁的周敏,80年代末进入法院,在审判一线默默“耕耘”30多年,她没有复杂的履历,却在基层法院审判岗位上干出了一番令人钦佩的业绩。山东省高院领导在得知周敏是全省法院系统唯一医疗审判团队带头人之时,曾发出了“能在这个领域敢于争先实属不易”的感慨和褒扬。

  医患当事人称她是“医疗审判专家,医患护航者”;

  媒体则称她为“医患‘裂痕’的修复者”。

  然而,这位医患“裂痕”修复者,也曾身染重病,还专门实施了开颅手术,在经历了绝望和希望的“洗礼”之后,周敏重新审视医患之间的“裂痕”,住院康复期间又“领悟”出一系列处理医患纠纷的“真经”。

  怀一颗“仁心”

  认真对待每一起医患纠纷

  “经过那次开颅手术之后,我感悟法官与医生的工作有异曲同工之处。”周敏认为,医生治疗的是个体身体,而法官救治的是社会心灵。

  “所以法官,特别是专司医疗审判的法官,更应怀揣一颗医者仁心。而这颗仁心应当‘惠及’医患双方。”周敏说。

  2020年2月10日,正在社区参加基层防疫工作的周敏,突然接到庭里工作人员电话,说有一起医患纠纷非常棘手,当事人多次到医院讨要说法、情绪激动。

  听闻此事,周敏立刻警觉起来,那时全国上下正全力抗击疫情,此时医患纠纷不能妥善解决,势必会影响医护人员抗击疫情的专注度和积极性。

  这是一起因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引起的医患纠纷,患者家属以此为据,多次到医院讨要说法,情绪激动。周敏根据案情“贴身”靠上处置,为确保当事人疫情期间出行安全,她认真分析案情、多方咨询专家意见得出结论:上述并发症系基于自身疾病基础导致的难以避免的术后并发症,医院没有过错。

  随后周敏多次与患者家属沟通,耐心倾听患者诉求,同时结合疫情防控工作面临的形势,有理有据的为其解答疑问。在周敏耐心细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调解下,最终患者家属不再主张赔偿,及时化解了此次医患纠纷,为医护人员营造了一个稳固和谐的抗疫环境。

  周敏对曾经办理过的一起案件记忆犹新:一名患有肺癌的男子入院治疗后,医生为了挽救他,对他实施了肺部穿刺。可由于过了溶栓期,病人出现了脑血栓。家人认为医院诊治存在过错,将医院告上法庭。

  “这种情况下,医患双方都觉得委屈。”周敏感叹,大夫想的是治病救人,但没有达到家属的期望值;家属认为,患者不应该走着进去,躺着出来——双方本该是一个战壕中共同抗击病魔的战友,却到了对簿公堂的地步。

  青岛市市北区,常住人口超过110万,人口密集,医疗资源集中,全市半数以上的三甲医院都集中于市北区之内,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多发,倘若不能妥善解决,势必会给青岛社会稳定造成“隐患”……

  装一颗“慧心”

  全方位践行“枫桥经验”

  为高效妥善调处市北区乃至青岛城区医疗纠纷,青岛市北区法院于2017年成立“周敏医疗审判团队”,并以该团队为基础,于2019年成立“周敏法官医疗纠纷调解工作室”,对类似案件进行专门的调解。

  上述团队和工作室设立以来,在周敏和其团队成员的辛勤努力之下,取得了骄人业绩,年均化解医疗纠纷案件410件,调撤率78.7%,服判息诉率96.4%,连续5年零信访。

  省高院领导来青调研之后认为,周敏医疗纠纷审判团队多年来为医患矛盾高效调处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动员和聚合起多种社会调解资源,积累了大量的特色审判工作经验,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

  “在医疗审判中践行‘枫桥经验’,不仅要怀一颗‘仁心’,更要装一颗‘慧心’。”周敏告诉记者,医患纠纷处理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特别是在止纷息诉的调解过程中,要求法官不仅要有悲天悯人的耐心和爱心,更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不然其处理方案和结果难以令医患双方信服。

  2022年初,一名当事人因为对“病理性骨折”这一专业医学概念不理解,对鉴定机构作出的医疗鉴定结论不认可,情绪激动,有过激行为倾向。周敏一边安抚当事人情绪,一边向“专家库”医学专家请教专业知识,并将医学术语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让当事人对鉴定结论的责任划分有了客观认识、正确理解。通过十几次的沟通解释,医患双方终于达成了调解协议。

  周敏介绍,针对医疗纠纷案件审理、调解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案情复杂、专业性强等问题,周敏和团队推进医疗解纷“专家库”建设,与青岛市卫健委和高校密切联动,在各医疗纠纷多发领域分别选取二至三名权威专家组成专家库,对审判中涉及的医疗专业知识提供参考意见,更好的指导医疗审判团队定纷止争。目前,专家库已吸引高校教授、医疗专家、鉴定机构专业人员等各类人才28人,在专业释明、促进调解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通过‘专家坐诊’‘部门联诊’做到‘对症下药’,给我们践行枫桥经验装上了一颗‘慧心’。我们用‘仁心’和‘慧心’解开了医患双方怨气,让医患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周敏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周敏“执掌”的医疗纠纷审判团队,已经将“枫桥经验”覆盖到审判全过程当中,做到了“诉源、执源、访源”三源同治,五年来年均调撤率75%以上,自动履约率接近100%,案件信访率为零.

  她把“论文”写在医患心里

  记得有位领导曾经说过:不要单纯以发表论文的数量来评定是否为专家,袁隆平把他的论文写在大地上,而我们审判一线的法官,则把他(她)们的论文写在百姓心里,谁能说他(她)们不是专家?

  而记者认识的周敏,就是把论文写在医患心里的审判专家。

  医疗纠纷案件具有专业性强、涉及领域精、疑难复杂案情多的特点,法官在案件事实认定和责任划分过程中经常需要借助专业鉴定机构的专业评价和判断,因而准确、快速的鉴定工作对医疗纠纷案件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对于周敏来说,这也是一个推动医疗审判工作高效高质发展的重大命题。

  医疗审判团队成立伊始,周敏即多方努力,四处协调,用她及团队的“仁心、慧心”和骄人业绩,争得了相关权威机构的高度认可。2022年,北京法源司法科学证据鉴定中心、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成为市北法院周敏法官医疗纠纷化解工作室司法鉴定速鉴定点机构。

  2022年初,一起医疗纠纷案件中,按照判决结果,医院需要向患者支付赔偿金100多万元,而这家医院是一家小医院,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但患方前期治疗所欠外债急需偿还,继续治疗仍需费用,解纷工作陷入两难。

  “虽然审判工作已经结束,被告不履行赔偿义务可以申请执行,但我还是想帮帮他,让这件事画上圆满的句号。”周敏告诉记者,她积极协调医患双方共同协商解决方案,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医院先支付一部分赔偿款,余款分期支付,既避免了当事人再立执行案件的诉累,又解决了当事人的燃眉之急。调解方案达成后,医院按约如期支付了全部赔偿款。

  “法官办案既要‘案结’更要‘事了’,力求每一个案件的处理,都能取得良好的法律、社会和政治效益,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命题。”周敏说。对于最终以判决方式审结的案件,周敏及团队注重做好判后答疑,力求让每个人都能真正理解判决结果所依据的事实与法律,并通过大量的说服劝解工作,逐渐缓和医患双方的对立情绪,促使医患双方协商解决问题,最终自动履行生效判决。

  “化解医患矛盾,就要从‘治未病’入手,以预防为主,这也是给我的又一个命题。”周敏说,为了写好这道命题,她和团队每年定期与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员共同走访辖区内个体诊所、卫生服务站等医疗纠纷多发风险点,与负责人面对面交流,了解机构当前运营情况,对社区诊疗机构提出的法治宣传、涉医纠纷化解等需求一一解答,并就如何防范化解医疗纠纷,更好地依法规范开展诊疗活动提出法治建议,积极参与社会综合治理,密织基层便民服务网络。

  为了写好这道命题,周敏及团队还不断强化巡回审判工作,选取典型案件定期组织巡回法庭进社区公开调解、开庭,现场释法明理、定纷止争,起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对群众提出的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贴近群众生活的法律问题耐心解答,以全面创建“无讼社区”为切口,主动对接市北区社区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系统,大力推进社区服务终端建设。

  几年来,周敏和她的团队,与法庭所在的市北区四方街道共同建立“法官@社区”工作站,常态化走进社区开展普法讲座、宣传教育、诉讼服务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到家入户”的司法服务。密切与街道社区的沟通联系,有效收集和反馈辖区涉诉矛盾隐患风险点,及时引导群众采用合法手段化解纠纷,打通司法服务与群众间的“最后一公里”。

  “在我眼里,周敏法官不仅是个好法官,而且还是名副其实的医疗审判专家。”青岛安宁心理服务医院院长吴云安说;

  “她给老百姓办的都是实事、真事。”一位秦姓患者家属这样评价周敏;

  媒体记者认可她是“敢啃医疗纠纷‘硬骨头’的‘硬刚’法官。”

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法院

QINGDAO SHIBEI DISTRICT PEOPLE'S COU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