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聚焦

《人民日报》清廉家风故事(二)

来源:   发布时间: 2022年08月24日

读朱德抗战期间的“家书”有感

刑二庭党支部第四党小组 张向东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开展弘扬清廉家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都高度重视家风。我看了很多革命烈士留给子女的遗言,谆谆嘱托,殷殷希望,十分感人。”近日,在办案之余,我细读了《朱德传》,并顺带查阅了一些史料,对朱德的认识愈发真切,对其崇敬也愈发真挚。我深深感到,朱德在清廉家风方面,是当之无愧的楷模。朱德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英勇奋斗并建树了丰功伟绩的人民领袖之一。

朱德1886年12月1日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乡一个贫苦佃农家里。朱德一生经历了辛亥革命的云南起义、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在德国留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经历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斗争、五次反“围剿”,参加了红军长征,亲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建立后开创社会主义大业的时期。朱德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革命历史“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周恩来语)。

撇开宏大的历史叙事,仅从朱德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三封家信及一封写给同乡好友的信中,便能真切感知他一贯的廉洁自律作风和对家人的严格要求,展现了一个革命者的伟大情操。这些信都不长,但语言纯朴、细致真实而生动,今日读来,颇受启发。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月14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了红军在十天之内准备完毕,待命开赴抗日前线的命令。9月5日,朱德在奔赴华北抗日前线前一天,给四川的亲属写了一封信。这是他十年来第一次写家信。全文内容如下:“久别念甚。我以革命工作累及家属本属常事,但不知你们究受到何等程度。望你接信后,将十年情况告我为荷。理书(二哥之子)、尚书(大哥之子)、宝书(朱琦)等在何处?我两母亲(生母和养母)是否在人间?……近来国已亡三分之一,全国抗战,已打了月余。我们的队伍已到前线,我已动身在途中。对日战争我们有信心并有把握打胜日本。如理书等可到前线上来看我,也可以送他们读书。我从没有过一文钱,来时需带一些钱来。”

同年9月27日,朱德又写了一封家书:“9月12日的信于9月27号在前线作战区收到,知道你十年的苦况,如同一目……理书、尚书、宝书、许明扬(大姊之子)等现在还生存否?做什么事?在何处?统望调查告知,以好设法培养他们上革命前线,绝不要误此光阴;至于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我们的军队是一律平等待遇,我与战士同甘苦已十几年,愉快非常。因此,无论什么事情都好办……以后不宜花无用之钱来看我,除了能作战报国的人外均不宜来。我为了保持革命军队的良规,从来也没有要过一文钱,任何闲散人来,公家及我均难招待,革命办法非此不可。”

后来,朱德的外甥许明扬等随第四十一军来到山西,找到了朱德,朱德才知道家里的人因他参加革命而遭受迫害的情况。家中经济非常困难,所幸生他、养他的两位母亲都还健在,都已八十高龄。朱德在指挥抗战间隙,于1937年11月6日再写一封家信寄往四川老家:“许明扬近到我处,见面亦谈及家中情况。十年来的家中破产、凋零、死亡、流亡、旱灾、兵灾,实不成样子……惟两母均八十,尚在饿饭中,实不忍闻。望你将南溪书籍全卖及产业卖去一部,接济两母两千元以内,至少四百元以上的款,以终余年,望千万办到。至于你的生活,望你独立自主地过活,切不要依赖我,我担负革命工作昼夜奔忙,十年来艰苦生活,无一文薪水,与士卒同甘苦,绝非虚语。现时随编为国民革命军,仍是无薪水,一切工作照旧,也只有这样才能将革命做得成功……望你独立自主,绝不以来前方,亦不应依赖我。”

而这一年,正是荒年,难以度日。朱德远在华北抗日前线,心却牵挂着在家乡忍饥挨饿的老母,只能写信给同乡好友戴与龄,向其借贷二百元寄到家中,以尽心意。信的全文如下:“与龄老弟:我们抗战数月,颇有兴趣,日寇虽占领我们许多地方,但是我们又去恢复了许多名城,一直深入到敌人后方北平区域去日夜不停地与日寇打仗,都天天得到大大小小的胜利,差堪告诉你们。昨邓辉林、许明扬、刘万方(均系朱德的亲属或朋友的后代)等随四十一军来晋,已到我处,谈及家乡好友,从此话中知道好友行迹甚以为快,更述及我家中近况颇为寥落,亦破产时代之常事,我亦不能再顾及他们。惟家中有两位母亲,生我养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岁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又不能告贷。我十数年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贰佰元中币速寄家中朱理书收。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作捐助吧。望你做到复我。朱德,十一月二十九日于晋洪洞战地。”

多年后,朱德的女儿朱敏在《永记父亲的教诲》一文中写到了朱德的俭朴、廉洁:“建国二十多年来,父亲始终保持着战争年代的俭朴作风。他每顿饭差不多都是一碗米饭、一小盘素菜、一小盘自己家里腌的泡菜,另一盘菜里几片肉,一小碗汤。他的衣着也很简单,几件较好的衣服只有接见外宾或外出时才穿,一回家里就换上旧衣服。他的内衣、毛巾都破到不能再补、无法再用时才换新的。他床上铺的褥子、床单,盖的被子也都用了二三十年,上面打了不少补丁……父亲曾说过:‘我的东西都是公家的,我死后一律上缴,只有我读过的马列和毛主席著作,你们可以拿出学习。’‘我只有两万元存款,我死后把它交给组织,做我的党费。’确实,我的父亲生前虽没有留下更多的财物,但他却给我们后代留下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功高不自居、位高不自私、德高不自显这样高尚的革命精神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贵品德,这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986年12月1日,朱德一百年诞辰的时候,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隆重纪念大会上对朱德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四十年前,在他六十诞辰时,毛泽东同志称他为‘人民的光荣’。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也给他以高度评价。对这些称誉,朱德同志是当之无愧的。

“朱德同志是伟大的,又是平凡的。他一生思想的高尚,人格的伟大,给全党、全国人民留下了亲切难忘的印象。它将传诵千古。

“他功盖千秋,更令人怀念的是,朱德同志即是伟大的统帅,又是普通士兵,堪称楷模,他的德行与日月同辉。”

 

 

参考资料: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辑部:《朱德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版。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传》(修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③胡耀邦:《在朱德同志100周年诞辰纪念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86年12月2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