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浪金黄馒头飘香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24年08月15日 | ||
麦浪金黄馒头飘香□张腾元 千亩麦田里,麦穗日渐饱满,麦浪滚滚飘香,麦浪闪烁着耀眼的金色,夏粮丰收的图景让人心醉。 四季分明的山东大地是小麦的第二主产区。地处黄河下游的山东,拥有得天独厚的土地和气候条件,土壤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耕层较深,有利于蓄水保肥,促进根系发育,特别适合种植小麦,能够培养出品质优良的小麦。因此,山东地区是仅次于河南的第二大小麦主产区,这也让山东人养成了喜欢吃面食的习惯。 山东除了煎饼有名之外,馒头也独具特色。很多老一辈的人,有时候忙起来没有时间做饭,就拿一个馒头就着咸菜吃,立马就能充饥解饿。 在我的家乡山东鲁南地区,每个市乃至每个县都有独具特色的馒头。日照市的馒头有大馒头、花馒头、枣馒头等等,五莲县的馒头以“大”著称,和胶东一带的馒头相似。在那里,一斤一个馒头很正常,甚至有四五斤一个的馒头,三十岁的壮汉,一次吃一个馒头就能吃饱。 在我的家乡莒县,馒头也叫饽饽或者馍馍。在进入腊月之后,家家户户就开始蒸花馍,一个毫无生机的面团,经过揉揉捏捏,一个个“花儿”“鸟儿”“鱼儿”便活灵活现地呈现在面前。 蒸花馍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现在的花馍,是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寄托,祈求新年新气象,新年好运到。 因为花馍小巧玲珑,栩栩如生,让很多外地人慕名前来采购。甚至有一些乡镇还形成了花馍农产品产业链,有负责制作的,有负责宣传的,有负责设计包装盒的。一些小作坊也发展成大工厂,花馍也因此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蒸花馍已经不仅仅是在春节期间使用了,在生日、婚庆、婴儿满月百日等等重要场合都会蒸花馍。在莒县,大多数家庭都会自己做花馍,各家有各家的特点。对于小孩来说,花馍的味道就是“妈妈的味道”。长大之后,有时候看到或者吃到花馍,心中就会有一种家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尤其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时候,看到家乡的面食,心中更是涌起一股暖流。 花馍凝聚着劳动妇女的勤劳和智慧,各式各样、色彩丰富的花馍,充分展现了现代农民的多才多艺和新时代风采。 花馍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常见的有“鱼”“刺猬”“枣山”等等。现在每一年的生肖也会有很多人做成花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鱼”,因为鱼的寓意多。在新年蒸“鱼”花馍象征着来年“年年有余”,儿女结婚蒸“鱼”花馍,预祝小两口未来的日子如鱼得水,恩爱幸福。“枣山”在莒县北部地区比较流行,它和其它花馍有点不太一样,花馍一般都小巧玲珑,但“枣山”就比较大,因为它是山的形状,并且是一层一层叠起来的,每层再点缀上红枣,寓意着红火,步步登高,早生贵子等。 制作花馍有一套严格的工序,从最初的选材上就有很多要求:面必须是当年的新面,这样的面有小麦的清香,手感细腻柔软;沾一点放口中,细细地品尝,要有微甜的味道在舌尖。这仅仅是选材的一个方面,在和面、发面、制作,再到上锅蒸,哪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都要专心致志。只要一个步骤出错,做出来的花馍就不好看、不好吃。 记得母亲在制作花馍的时候,对于面引子都要精心挑选。当时我还问母亲,面引子不都一样吗,还不如直接用发酵粉方便。母亲却说,一看我就没有做过面食,发酵粉和面引子肯定没法比,发酵粉发出来的面没有香味。有一些牌子的发酵粉做出来的花馍不好吃。面引子也分新面引子和老面引子,老面引子做出来的花馍要比新面引子更香、更筋道、口感更好。 在以前,制作花馍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我的姥姥在制作花馍时,一天都不让人打扰她。通过和我母亲的聊天和看母亲制作花馍,让我学习到很多关于制作花馍的经验和传统习俗。 现在制作花馍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创新,在和面时会加入新鲜果蔬汁或者牛奶,让面呈现不同的颜色。有了各种各样的颜色,就可以制作出儿童喜欢的形状,比如一些耳熟能详的卡通形象。正因为此,现在一些食品厂都开始接受私人订制,比如说今年是龙年,就会制作各种各样的“龙”。 在莒县以及日照其他很多地区,花馍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当地面食,成为一个地区的代表性面食。通过以传统花馍为基础进行创新创造,形成了符合现在大众口感的形状多样的花馍,分出很多系列,甚至一些食品厂的花馍都走向全国,远销海外,受到国内外人民的喜爱。 一个小小的花馍,寄托着莒县人的乡土情怀和传统文化习俗,蕴含着莒县民间手艺之美,也带着对祖国和家乡的美好祝福,体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