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随笔
虫趣
  • 作者:五莲县人民法院发布时间:2016年12月08日

虫趣

作者 日照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岳思卫

又到秋虫呢喃时。

我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出生于江南名城杭州,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的全部时光。作为历史古都,特别是南宋在此建都后,杭州比江南其他城市更多地融合了北方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并延续至今。它虽然地处江南文化圈的中心,但北方文化的烙印,也深深地刻印在当地百姓的生活习俗中。起源自北方、开始于唐代的斗蛐蛐,就是杭州世俗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章。当然,也成为我的童年夏秋时节最重要的娱乐活动了。

蛐蛐,学名蟋蟀,分布地域很广,以黄河以南各省为最多。它喜欢栖息在湿润的山坡、田野、乱石堆和草丛中。在我们北方,其幼虫出生后,至农历6月,一直在土石穴中蛰居。小暑节气三候中的第二候蟋蟀居壁就是讲得这个现象。到农历7月,蛐蛐才出穴,活跃在草丛中求偶。到8月天凉,就会聚到农户家中,令小院鸣声鼎沸。天越凉它离人越近,待到9月不入户就会冻死。10月里就会在床下鸣叫了。促织鸣,懒妇惊,警示妇人冬天就要来临,快快起床纺织,准备冬装。所以,蛐蛐又名促织。蛐蛐雄虫生性孤僻,以善鸣好斗著称,一旦遇到另一雄蛐蛐,就会咬斗起来。正是这一特性,据记载,我国自唐代起,就开始家庭饲养蛐蛐。那时的长安城,无论朝中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闲暇之余斗蛐蛐成风,并且逐步兴盛到后来的宋、明、清。

既然是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玩蛐蛐儿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和规矩。我童年时代的杭州,伙伴们玩蛐蛐可有许多的讲究。

先说捉蛐蛐。蛐蛐都是野生的,要玩蛐蛐,必须要会捉蛐蛐。那个时代的杭州,市民多是居住在石库门式的大院内,水泥钢筋楼房还比较少见。除了一走就吱吱嘎嘎作响的木质楼外,就是砖石楼。因建筑年代久远,砖石墙面缝隙很多,蛐蛐成虫后,多生存在此。我居在的部队大院,原是一大资本家的庄园,马头墙式的院墙高耸,楼房、花园齐全,更难得的是,还有一片约30亩大的空地,稀疏地生长着一些大松树、梧桐树和桃树。这里原来是个部队菜园,后来住家多了,就成了人们玩耍、乘凉的场所。六十年代末,备战紧张而大挖战壕时,园子里还挖出许多接近半人高的红泥陶缸,有些里面还有人的骨头。大人们说,这都是佛教出家人圆寂后埋葬入土的方式。园子的角落里石块成堆,不仅是我们与墙外某个中学的学生经常隔墙打石头仗的武器,也是夏秋季蛐蛐们藏身的绝佳之地。

捉蛐蛐,一般要在晚上,或者黎明时分,这个时间人少,蛐蛐受干扰小,可以大胆的鸣叫,这也就给我们捕捉蛐蛐提供了机会。蛐蛐听觉十分敏感,人要靠近,稍有动静就会停止鸣叫。所以我们只能蹑手蹑脚的慢慢接近,基本搞清大体位置后才可下手。有时因声音反射,需要耐心侦听几次后才可确定。对在墙缝里的蛐蛐,一是用手抠不动,二是不能砸墙毁屋,一般采用水灌的办法,把蛐蛐逼出来后擒之;对在石堆里的蛐蛐,确定大体位置后,先把周围比较大的石块轻轻挪走,或者先把周围的石块清走,亮出地表,然后轻拿慢放的把石堆一点点的蚕食完,让蛐蛐慢慢暴露出来,才可以捉住。在这里,急性子可不行,你不论三七二十一,上来就乱翻乱掀,是永远捉不到蛐蛐的。

说到捉蛐蛐,有几样工具是不可或缺的。一是照明设备。这个最好的首属手电筒。在那个年代,拥有家用电器的家庭,条件好的是台式电风扇和电子管收音机,很多的家庭也就是有个手电筒(如果也算家用电器的话)。由于电池价格不便宜,能用手电筒捉蛐蛐,就算比较奢侈的了。所以,很多人就用小碗,倒上一点食用油(这个也是比较宝贵的,因为是凭票定额供应),放上一根用棉花捻成的芯子,用点燃后微弱的亮光捉拿蛐蛐。尽管使用油灯捉拿的成功率比较低,但整个过程还是充满期待和紧张的;二是蛐蛐罩。蛐蛐罩是用麻线织成的、有半个桃子大小的网状物,那时约一毛钱左右一个。买回家后,用铁丝按罩的大小弯一个圈(直径约78公分),再把铁丝按与铁丝圈的90度折成一个十几公分长的手拿的柄。把罩用线固定在铁丝圈上,这就成了一个蛐蛐罩。由于织罩的麻线比较硬,罩子老是呈半球状。玩蛐蛐可少不了蛐蛐罩,它在捉蛐蛐、斗蛐蛐时,是方便玩儿家、保护蛐蛐儿的工具。比如在捉蛐蛐时,发现蛐蛐在石头堆里后,可先用蛐蛐罩扣住,然后慢慢把石头一块块拿走,防止蛐蛐一抬腿,蹦的无影无踪。平地上拿蛐蛐,先用罩子罩住后,轻弹网罩,让蛐蛐爬到罩子上,然后拿起罩子放到手掌上,就可把它平安地转移到任何地方去了;三是水枪。对盘踞在石头墙缝里的蛐蛐,就需要动用水的力量了。不过,我一般不捉墙里的蛐蛐,不光费事,还容易引起住户的呵斥。

玩蛐蛐还是要讲品相的。一只好的蛐蛐,不仅能咬会斗,还要须枪全齐。这里的,是指蛐蛐头上的两根一、两公分长的毛须。它是蛐蛐的行动探路器,也是蛐蛐打斗的方向标;这里的,是指蛐蛐尾部的两根针状尾翼(雌蛐蛐有三根枪,中间的一根是用来产卵的),它是用来平衡身体的,打斗时也是支撑身体的器具。蛐蛐的须很容易折断,所以在捕捉时要特别小心。除须枪全齐外,肢体健全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昆虫类生物,蛐蛐的六足中,后两足特别发达,在蛐蛐打斗时,既是主要支撑点,又是具有蹬、踢作用的武器。但这两足非常容易断折。一旦断折了一条后腿,我们称之为独拐,就价值大跌。蛐蛐性异,往往缺失一条腿后,战力不减反增。但再能斗,按讲究是不能与肢体健全的蛐蛐争斗了。另外,捉蛐蛐也还要听叫声。凡是鸣叫声响亮、浑厚的,一定是年轻力壮、战斗力强的,捉这样的肯定没错:叫声懦懦的、时停时续的,一定是成虫不久,或是发育不全的,一般人都不会理睬它。

由于自己年幼,还不能去郊区捉蛐蛐,加上部队大院里空地很多,所以捉蛐蛐一般都是在大院内。爸爸为了满足我的喜好。不论夜晚还是清晨(需要将贪睡的我拍醒),会经常领着我捉蛐蛐。父子俩会为捉到满意的蛐蛐而高兴,也会为即将到手的蛐蛐逃逸了而相互埋怨。40多年过去了,爸爸也已离开我们近10年了,但爸爸领我捉蛐蛐的一幕幕仍会经常在脑海里浮现,并让我为之动容不已。

实在捉不到蛐蛐了,我还是会到菜市场上买蛐蛐的。那个年代,玩蛐蛐和养花种草一样,都属于资产阶级情趣,社会上管理很严,没有专门的市场。但受民间传统的影响,乡下农民知道城里人有这样的需求,就到菜市场里出售蛐蛐,以及玩蛐蛐的一些物件。杭州定安路菜场离我家不远,当时就有许多卖蛐蛐的。一只普通的蛐蛐,大约要五分钱,贵的有一、两毛的。如今,各类市场极其健全,人们的观念和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知道杭州是否还有蛐蛐市场、是否还有玩蛐蛐的人了!

捉蛐蛐就是为了斗蛐蛐。蛐蛐生性好斗,一旦两只雄蛐蛐相遇,它们的争斗是很激烈、很有观赏性的。一般蛐蛐都是先竖起翅子鸣叫一番,应该是自壮声威吧,然后即头对头,张开钳子般的大牙相互撕咬,实力悬殊的一个回合即分胜负。实力相当的,常常是纠缠撕咬在一起,犹如摔跤场上的两名勇士,可以进退滚打3—5个回合,甚至还用后腿连蹬带踢。然后,失败者无声的逃逸,胜利者傲然长鸣,一副洋洋得意的态势。蛐蛐的主人也就是在此时,有了期待后的释然,笑意写在脸上,所有的付出和辛劳烟消云散。

斗蛐蛐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比如斗蛐蛐的地方,一般都是在公共场所。我的斗友都在大院的园子里聚会。一是因为这里地面敞亮、平坦,万一蛐蛐逃逸,便于捕捉(蛐蛐实力悬殊的,胜者可以一个狮子甩头,把负者甩出场外,负者就会三蹦两跳不知去向。有的蛐蛐胆小,遇到强敌会不战而逃)。二是斗蛐蛐是个娱乐活动,需要观众的捧场,小伙伴聚在一起,头挨着头,紧紧盯着打斗的蛐蛐,大家一起为胜利者欢呼,为失败者惋惜,气氛既紧张又兴奋。很少有到家里,两、三个人斗蛐蛐的;再比如斗蛐蛐的器皿也有讲究。各家养蛐蛐的器具各不相同,必须要找一个第三者的器具做斗场,争斗双方把自己的蛐蛐放到这个器具里才能开始打斗。这样就防止了一方熟悉环境而便于打斗,而另一方因环境生疏造成胆怯的问题。这也体现的是当今社会提倡的公正原则吧;确定蛐蛐打斗的对象,也要有规矩:有品相的蛐蛐,除须枪全齐外,个大、呈黑褐色、叫声低沉的,一般来说战斗力强。打斗时,一般也要挑选体格差不多的对手。有一种我们叫棺材头的蛐蛐,听说都是从坟墓里捉的,特别能战斗。遇到这种蛐蛐,一般也是不安排打斗的。此外,缺失一条大腿的蛐蛐,就是再能斗,也不和双腿齐全的争斗,它只能和同样缺失肢体的蛐蛐去争高下了。这就是公平原则吧。

斗蛐蛐的一个重要工具,就是蛐蛐草。蛐蛐草俗称马唐草、爬蔓草,是长有一根长茎、顶端有两三根到五六根须草的植物,我国广大地区的田野里都有生长。它容易和一种我们这里常见的、叫倒牛的草混淆。区别就在于蛐蛐草的茎,可以分辟出细细、长长的须毛,而倒牛却没有这个功能。斗蛐蛐时,必须要用辟好的蛐蛐草,引领、驱赶蛐蛐。平时用蛐蛐草逗引蛐蛐,可使蛐蛐鸣叫,增强其斗志;或在交易时,用它拨斗蛐蛐,观其反应,确定其品质。蛐蛐草在农村遍地皆是,而在城市却是比较稀少。我们大院有园子,还可以见到蛐蛐草,杭州城里很多玩蛐蛐的就没有这个条件了。所以,菜市场里卖加工好的蛐蛐草的生意也还不错,蛐蛐草的茎上配上一根极细的竹棍,增强蛐蛐草的硬度,2分钱一根。

一只好蛐蛐,只要战败一次,便会斗志全失,按说,这样对它的主人来讲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但我们总还是舍不得丢弃。为增强它们的斗志,这些办法还是有些用的,晃三晃”“扔三扔”“跳三跳晃三晃就是双手交叉相握,鼓起手掌,将蛐蛐放入掌心,上下晃动三次;扔三扔,就是将蛐蛐放在手掌中,向上高高的抛出去,然后接到手心,连续三次;跳三跳就是将刚刚战败的蛐蛐从斗场中拿出,放在比较宽敞的地上让其跳几次。有的蛐蛐战败后,可能精神还处于颓废状态,把它放在地上,他会一动不动。这时就需要在其身后用手拍一下地面,蛐蛐才会往前跳一下。这样处理后的蛐蛐,大部分还是可以重新开战的。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放归自然,找一小堆石块(要有一定的湿润度),将战败的蛐蛐放进去,让它在天然状态下待一段时间,基本就可以恢复斗志了。当然,你要保证能再次捉到它。

尽管斗蛐蛐十分的好看,但要有一只能打善斗的蛐蛐,平时的饲养十分重要。蛐蛐的住、食以及日常养护都要主人的尽心。

养蛐蛐的器具,最讲究的就是蛐蛐罐。蛐蛐罐一般是用细泥烧制而成的陶罐,一般高不过20公分,口径十几公分,带一无提盖。高档蛐蛐罐的外表还烧制有花纹、狮纹等。去年我在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上,还看到一人收藏的清代蛐蛐罐,经专家鉴定,价值不菲。不过,那时我养蛐蛐,可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和大多数小伙伴们一样,多用搪瓷缸子、搪瓷大碗,或者罐头瓶,谁有一蛐蛐罐,可让人羡慕了。那年,父亲领我去省军区独立师政委家串门,看到了他家走廊里孩子养蛐蛐的一大摞陶制的蛐蛐罐。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好罐子,给我很大的震撼。十五年后,我与妻子从山东去杭州度婚假,就住在政委家中。时光流逝,孩子都已成家立业,陶罐已无,只有两位老人恩爱、平静的生活着。

光有好罐还不行。每到玩蛐蛐的季节来临,各项准备工作还是很多的。北京已逝的著名玩家大师王世襄先生生前在其《锦灰堆》一文中,曾描述了北京人玩蛐蛐的情况:一入夏就把大鱼缸洗刷干净,放在屋角,用砖垫稳,房檐的水隔漏把雨水引入缸中,名曰接雨水,留作刷蛐蛐罐用。这里讲究的是不用有化学药剂的自来水刷罐,以免对蛐蛐不利。不过我们大都没有这样讲究。我用的搪瓷缸,用园子里的土,湿润一下后铺在缸底约二、三公分厚,砸平整后晾干就可使用。罐的盖子是必须要有的,平时上盖,一是蛐蛐喜欢暗,不能老是阳光明媚”,二是防止蛐蛐蹦了出来。除了蛐蛐罐,有讲究的人家,还要在罐子里放上供蛐蛐饮水的水槽、供蛐蛐避光和交配的过笼。不过,我们小孩子家玩蛐蛐就免了这些物件了。

蛐蛐是杂食小动物,基本什么都吃。在野生环境里,夏秋季节植物繁多、茂盛,蛐蛐见什么吃什么。我们捉到的蛐蛐,平时在蛐蛐罐里一般就是放点豆角(杭州人叫豇豆),或者定时放上几粒煮熟后的大米粒。红辣椒也是不可缺少的食物。据说蛐蛐吃了辣椒,在辣味的作用下,性格更烈,战斗力大增。是不是有这样的作用,真没有科学的考证。

蛐蛐喜暗怕亮。遇到喂食、观赏时,不能一下子就把盖子拿开,而应把盖子掀开一条缝,手拿盖子在蛐蛐罐上平行转几圈,让蛐蛐适应一下,别让蛐蛐受惊,蹦跳出罐;喂养时间一长,得用蛐蛐罩把蛐蛐拿出罐,把罐子倒过来,除去蛐蛐的粪便和残渣碎食;听到蛐蛐的叫声由嘀嘀嘀变成叮呤、叮呤时,就是蛐蛐要交配了,就要去园子里捉一只雌蛐蛐放到罐儿里;天凉了,我就把蛐蛐罐薄薄的垫土倒出来,重新用泥做成从表面可以旋转钻到底层的厚厚的罐底,上面再铺上一层棉花,期望着能保保温,能让蛐蛐平安过冬。不过,我从来没有养活过过冬的蛐蛐。那些年,杭州冬季的室温太低了!

19706月,我全家回到了山东老家,住在一个小县城里。所谓的县城,和农村差不多,无非就是比农村人多点、路宽点、房大点。转眼到了夏末秋初,蛐蛐的鸣叫声遍布房前屋后,此起彼伏。面对如此蛐蛐阵,可让我为之兴奋,随便的就可捉到几只雄壮的蛐蛐。但季节未过,情绪大跌。老家的小朋友们根本就不知道斗蛐蛐的乐趣,而是热衷于下河捉鱼、上树掏窝、水库洗澡、树林捉蝉。我也做过宣传推广工作,但毫无成效。这也说明,习惯的养成和改变是个艰苦漫长的过程。没有环境的烘托,蛐蛐离我渐行渐远,最后我也成为了小河、水库里的嬉戏少年。每当听到蛐蛐儿美妙的叫声,只是成为勾起对童年美好时光回忆的一篇来鸿,不时的有些感动,且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模糊。。。。。。

写于201682

关闭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建立镜像,转载需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五莲县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