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世界,对你温柔以待
——读《24个比利》有感
莒县法院 杨希玉
“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别来承受。”——比利•密歇根
读完《24个比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沉浸在悲伤的故事里,总也走不出来。好像不写点什么,那种压抑的情绪总会萦绕在我的身边,提醒着我:这个世界不是只有阳光和温暖,在不为人知的黑暗处,还有太多的孩子因不幸的经历让他们的心理承受着难以负荷的凄冷悲痛,在经历了如酷寒刺骨的折磨后,他们那脆弱扭曲的心理被自己用层层的外壳包裹住,拒绝外界的进入和拯救,在曾经的阴影里孤独的活着,难以解脱。感谢这本书,让我能够了解到一个从未接触过的不同存在,只愿那些不同存在,在今后的将来,都会被全世界了解接受,并给予他们温柔以待。
比利•密歇根,艺术家,多重人格症患者。《24个比利》一书中真实存在的主人公,1977年因连续强暴案作为嫌疑犯在美国俄亥俄州被警方逮捕,然而他却对自己犯下的罪行毫无记忆。经鉴定,比利患有医学上极其罕见且尚无定论的多重人格分裂症精神疾病,甚至是分裂成为复杂且人数庞大的24个人格,他们的姓名、年龄、性别、爱好、性格、口音、特长完全不同,每个人格都能够掌控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却是其他人格在沉睡中失落的时间。连续强暴案正是在比利自身人格沉睡时其他人格所犯,也正是因此,比利•密歇根才会对三起强暴事实一无所知。经美国法院判决,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犯重罪却被无罪释放的的多重人格症患者。一时,舆论哗然,众说纷纭。拥有心理学背景的作家丹尼尔•凯斯将比利分裂出24个人格的形成经过和生存方式用记叙的方式写成书,供世人所了解这不可思议的精神分裂世界。
读这本书的开始,我是不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人格分裂症,甚至执拗的认为,那不过是为了逃避惩罚而使用的伎俩罢了。当我深入的读这本书,慢慢的了解当事人比利•密歇根的成长经历后,我渐渐的愿意相信这种精神疾病是真实存在的。比利生长在一个不圆满的家庭,亲生父母长期争吵,父亲的酗酒,让长期孤独的他开始创造人格来陪伴自己。亲生父亲离世后,他的母亲又经历多次婚姻,在他八九岁的时候,遭受了来自他的继父的性侵、暴力虐待以及不断恐吓,在无法承受这种长期残酷经历的折磨时,比利彻底分裂完成了24个人格来代替他来承担痛苦,正如他自己所说“只要闭上眼睛,我所遭受的痛苦就由另外一个我创造的人格来承担。”他孤独、恐惧、无助、懦弱,于是他创造出只会哭泣承受痛苦的8岁戴维、渴望温暖的19岁女同性恋阿达拉娜、惧怕陌生人尤其是陌生男人的14岁丹尼以及天生耳聋的4岁肖恩等人格;同时他又想保护自己,于是创造出精通空手道、武器、身体强壮的23岁里根,精通逃脱术的16岁汤姆以及负责对外联络的18岁骗子亚伦等人格与外界交流,与危险搏斗;他的经历让他带有强烈的反社会倾向,于是创造出被管理者亚瑟关起来不允许出现的反社会人格;他的内心与生俱来的善良、勤劳也保存并创造了善良的3岁小女孩克里斯汀、13岁哥哥克里斯多夫,勤劳的工作狂16岁马克等人格守护人性的美好一面;不得不承认的是,比利是一个天才,他把他的才华分裂给为其他人格传授知识的26岁“老师”、理性冷静的管理所有人格的22岁亚瑟以及精通化学、电子、表演的其他人格等。这所有的人格,都是优秀的绘画天才。而正是这个天才比利,创造了24个不同的人格拥挤在他的脑海里,混乱、无序,他拥有24个人格的才华技能,也承受着24个人格带来的不幸。这些不幸的起源,始于缺失的不完整亲情,成长于恐怖的家庭暴力。
书的最后,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不睡觉的时候,我好像是脸朝下,躺在一场没有边际的玻璃上,我可以透过下班看到遥远的玻璃,那儿就像星光闪耀的外天空。但也有圆形的光圈,就在我面前,我们之间的一些人躺在光圈四周的棺木里,并未封棺,因为他们还没死。他们在睡觉,似乎在等待什么。同时,也有一些,因为有些人还没来。戴维和一些孩子对生命还抱有希望,年纪大的已经放弃了。’‘那是什么地方?’我问他。‘戴维为它取了一个名字,’他说道‘因为那是他创造的,戴维称它是死亡之地’。”看到这里,比利不被人们所信任、不停被质疑、不被正确治疗对待后的这种绝望,让身为读者的我不能自控的流下眼泪。毫无疑问,比利是不幸的,不幸的成长经历让原本一个与生俱来才华横溢的画家变成一个多重人格症患者,在不断遗落失去的空白时间里迷茫无助极端矛盾的活着,一边想解脱的自杀,另一边求生的本能又自我拯救的安慰、阻止自己,两种截然相反的力量扭结在一起,让比利陷入时刻被扯拉撕裂的痛苦中。如果不是罪行的出现,他将不被世人发现永恒矛盾痛苦的存在着。
经百度,最终了解到比利并未就此死去,而是一直辗转在各个精神病医院的争议治疗中直至自然患病死亡。可是,他的影响却没有随着他的死亡一并消失。多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对未成年儿童的成长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最初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成长环境等物质方面的需求,到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性格塑造等精神方面的需求,都迎合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尽管如此,局部战争、动荡、贫困、疾病和家庭离弃等各种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在世界范围内依然存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未成年人的成长道路依然艰险,关注他们的生活,特别是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仍任重道远。比利•密歇根的成长经历也恰恰反映了这些问题存在的普遍性。
书的开头,作者写道:“献给,受虐的孩子们,尤其是那些尚未被发现的受害者……”,也同时祝福那些经历着磨难的孩子们早日脱离苦难,如果我们不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但至少给予他们最基本的支持和谅解。愿这个世界,能够在不远的未来,对经历过不为人知苦难的孩子们,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