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报》2025年3月7日
近日,在五莲县人民法院于里人民法庭的调解室里,一份特殊的调解协议让11名农民工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这场因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而引发的连环追薪纠纷,在法官的调解下,不仅使主案当事人握手言和,更在诉讼程序启动前成功化解了一场潜在的群体性纠纷。
今年2月,原告刘某起诉被告某农业科技公司拖欠工程款,双方在法官的主持下达成了调解协议:被告公司分四期支付原告刘某工程款共计46万余元。
“法官,包工头老刘拿了钱也不会给我们发工资!”当第一笔款项即将到期履行时,法庭却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访客——11名手持诉状的工人。经询问,法官了解到,某农业科技公司拖欠了刘某部分建设工程尾款,而刘某也拖欠了自己所带领的工人的工资。工人们在得知刘某即将拿到某农业科技公司拖欠的工程款后,便集体来到法庭寻求帮助。
面对这一突发状况,法官迅速采取行动,采用“穿透式”调解法,溯源追踪查找问题症结,组织某农业科技公司、包工头刘某及工人代表共同到庭进行调解,了解各方诉求,核实每笔欠款明细。最终,经过多轮连续调解,三方达成了协议。经刘某确认后,某农业科技公司将未支付的46万余元工程款直接支付至欠薪工人账户。这一“定向支付”举措既有效保障了农民工的权益,又避免了后续可能产生的连环诉讼。
司法为民不仅体现在庄严的法槌起落间,更体现在这“于细微处见真章”的治理智慧中。五莲法院将继续坚持“抓前端、治未病”的工作理念,通过诉前调解将治理端口前移,努力将更多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当好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温暖驱动力。王阳 于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