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院文化

学习弘扬英模精神,推进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

来源:   发布时间: 2023年07月11日

  宁阳县人民法院  马晓彤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在现代法治社会,司法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新时代人民法院,肩负着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重任,承载着人民群众对法律的信心。推进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这一项重要任务,自然少不了优秀楷模的引领,更需要法院后辈干警学习弘扬英模精神,汲取其强大精神力量,助力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不忘初心、一心为民是根本

  2017年10月18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命题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深入到每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法院干警心中。人民法院工作的开展、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需要法官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牢记维护公平正义的使命。法官既是司法工作者,也是群众工作者,从穿上法袍的那一刻起,就肩负着维护社会正义、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重担。所以每一位法官都应当将“司法为民”这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记心头,不忘初心、为民服务。

  梁山县人民法院的张永杰法官就是这样一位“司法为民”的践行者,值得我们学习。他在基层法院工作十二年的时间里,每天近四个小时的工作路程,深夜里常以孤灯卷宗为伴。他说“因为喜欢法官职业,所以一直情有所钟,虽然遇到很多困难和误解,但幸运的是自己依旧保持着当初的执着。”张永杰法官独立办案以来,始终坚持用“热心、耐心、细心、诚心”赢取群众口碑,将走进老百姓心坎里列为座右铭。他曾在办理一件侵权纠纷案件时,21次登门到被告家调解,从初次登门就吃了“闭门羹”到最终圆满化解纠纷,张法官在百忙之中来回奔波。正是由于他将百姓放在心中,坚守司法为民的初心,让他在面对当事人的刁难、家人的不解时,仍然能够坚持始终把保障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在我们的工作岗位上也有很多像张法官一样的法院干警,他们致力于化解矛盾纠纷,认真对待每一个案件,关注每一个细节,他们始终坚守公平正义,注重平衡当事人利益。“很多案件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小案子,对当事人来说却是一段人生”,一位老同事的话,让我更加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做人民法官的职责。这些一心为民的法官楷模,是后辈学习的榜样,是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推动者。

  二、无私奉献是英模精神的内核,是法院工作高质量开展的助燃剂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奉献精神的高度凝练。而我们的英模法官们无一不是为了法治事业的发展、为了人民利益的实现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战斗英雄。

  “争做一流”的陈晓静法官,参加工作30多年,全身心投入审判工作,经常加班加点,利用节假日、星期天阅卷宗写判决,休息时间仍然通过电话做当事人思想工作,真正用事业心、责任感展示了无私奉献忠于职守的法官本色;“扎根徂徕沃土”的法庭庭长钱继红,作为一名女法官,既要面对繁忙的工作,又要照顾家庭及抚育两个年幼的孩子。在2020年丈夫突发脑梗住院期间,她于医院、法院、家庭三点一线,没有落下过一次庭审。扎根基层27载的“螺丝钉”法官亓民川、百姓眼中的平民法官史丽丽等,无一不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地工作。他们将时间与精力更多的放在案件审理上,放在为人民群众解决纠纷的工作中,正是这种牺牲自己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他们成为与群众能打成一片的好法官,成为人民群众能够信任的人。

  一个伟大的时代不能没有先锋,一项重要的事业不能没有这些身先士卒、默默奉献的工作者。法院工作高质量开展,需要有人付出工作时间之外的精力,而所有无私奉献的法官们,都是新时代人民法院“挑山工”、是法院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我们后辈干警要学习这种奉献精神,“舍小家顾大家”,在工作中事不避难、勇担责任,保质保量完成好每一项审判任务。

  三、方法、智慧,是保障工作高质高效完成的“办案神器”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智慧”是重要依托。完成繁重的审判任务,不仅需要职业责任和奉献精神,还需要灵活的办案方法,肯干、苦干,还要加巧干。法律条文是生硬的,体现在具体案件中却是生动鲜活的,我们要有追求公平正义的情怀,更要有实现公平正义的智慧。

  “司法为民的新型法官”刘善霞,根据当事人与案件不同类型,自创“说、学、斗、唱”交流法和“望、闻、问、切”断案法,率先探索专业化家事审判模式、创新打造“96310”速裁工作模式。新时代青年法官王丽,立足实际、大胆探索,总结形成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十巧工作法”;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不断探索诉源治理的新模式、新路径,引导当事人通过多元途径化解纠纷。济南七贤法庭庭长韩晓爽,在大量办理案件经验中,探索多元化解纠纷方式……英模法官在司法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摸索创新办案方法,提升办案效率,使人民群众更快解决矛盾纠纷。

  “新时代”中有一个“新”字,即是指目前的司法工作不同于以往。我们现在审判工作中有网络科技的依托,利用互联网开庭既节省当事人成本又节约司法资源,在疫情期间保证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事实查明方面,利用“区块链”技术固定证据,对厘清涉众复杂案件与提升智慧司法建设卓有成效;体现在案件类型上,“网络侵权”、“直播带货”等新类型纠纷,使得运用以往审判经验难以准确定性……这些都需要法官在不断学习、总结的过程中得出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新模式与新类型的案件时都能够游刃有余、驾轻就熟,把工作干成专长,在新时代中不断提高法院工作质量与效率。

  我们要学习这种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精神,就是要在工作中做个“有心人”、“恒心人”,攻坚克难、改革创新。作为青年干警,我们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培养创新意识,敢于改变落后方法,探索新模式。在面对新兴复杂案件时,能够另辟蹊径,通过多元方式化解纠纷,提高案件质效水平,助力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

  四、社会责任感,是法官对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的价值共鸣

  “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定分止争是法律的基本功能。法官作为裁判者,是“法”的代言人,其职责不仅仅是保证个案的公平公正,还应该履行社会责任,定分、止争、息讼。

  “点燃希望心灯”的范红艳法官,长期致力于青少年犯罪的审判,她深知,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做好青少年犯罪审判工作意义非凡,小到决定青少年个人命运,大到关乎一个民族未来的兴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范红艳法官深刻认识到,仅仅完成审判工作和对青少年在审判环节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帮助青少年懂法、守法、用法。为此,她倾注大量心血,建立矫治失足少年心理的心理咨询室、创办爱心学校,探索适合未成年人的审判方式和工作流程。“铁骨柔肠”李锦铭法官,擅长以案释法,在一起涉及青年人伤害案中,从家庭教育、年轻人“三观”、年轻人懂法等方面,呼吁国家和社会关爱青年,为他们树立正确的引导。“执法有温度”的董芸法官,在一次审理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时,由于受害人经济困难无法缴纳鉴定费,董芸法官没有一判了之,而是向分管院领导汇报了相关情况,从司法救助金中先行提供司法救助,最终依据鉴定意见中双方责任大小作出裁判,让案件清晰明了,让人民对法律更有信心。

  案件审判结果是否对社会价值起到正确引导作用,是衡量人民法院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英模法官将社会责任感深深植根于内心,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从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从平衡每一个案件当事人的利益出发,不仅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公平、正义,更感受到司法的温度,彰显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司法情怀。

  英模法官们身上的优秀品质不胜枚举,他们代表着正义与希望。周春梅法官不惧暴力威胁,用生命捍卫立场;邹碧华法官勇于创新进取,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谭彦法官面对人身威胁仍然坚持原则,毫无惧色……他们都用自己的行动捍卫了法律的尊严!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这些不顾自身安危也要坚守住法治底线的法官们。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榜样是最好的引领。我们作为法院干警的后备力量,要学习他们为人民服务精神、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们敢于创新的魄力、学习他们英勇无畏、廉洁奉公的品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应当以英模为榜样,学以致用,时时自省,为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