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裁判案件,法官也需“太阳”“线段”“洞穴”
——读《理想国》有感
执行局书记员 高敏
读书期间,记得老师在讲柏拉图时,引用过怀特海的一句话:“全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对柏拉图的注解”,由此可见柏拉图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人类精神文明中的崇高地位,而柏拉图的巅峰之作《理想国》则阐述了其主要哲学思想。面对这样的伟大著作,不期望能一下子读懂它,只希望能够从这本凝结着柏拉图和希腊智慧结晶的书中,得到那么一点点启示和认识罢了。
大学时读过《理想国》,时间久了,也只记得哲学王、洞喻等几个词而已,工作以后重读《理想国》,对于书中提到的“太阳之喻”、“线段之喻”和“洞穴之喻”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之口将善喻为太阳,知识喻为线段,而启迪愚昧之人的艰难过程喻为洞穴,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粗浅的认识,哲学王治理国家,要做的就是启迪人民,擦亮他们的双眼,让他们看见现实生活之上那个真实的世界,看见善和知识。
作为一名基层法院工作人员,要想将工作处理好,公平、公正地裁判每一个案件,也需要“太阳”、“线段”和“洞穴”。作为一名司法工作人员,我认为太阳即为内心良知,线段则指业务知识能力,洞穴则为公平裁判案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艰难过程。
明代大儒王阳明指出良知是伦理实践的出发点,修身即用自己的良知去拒斥自己在意志行为中的恶的意向并实施或实现自己的善的意向。而司法工作人员的良知就是谨慎地用好自己手中的权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以此为出发点,公平公正地裁判案件。相信每一名司法工作人员,都是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踏上工作岗位,在国旗下庄严宣誓的。法官的司法审判活动绝不是简单照搬法律条文机械的客观活动,法官良知的高低直接决定案件的走向。法官的良知是法官灵魂深处发出的公平和正义的声音,法官良知必将敦促法官以公平为天平,以正义为筹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以人民利益为旨归,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司法公正如果没有法官良知作为支撑,司法公正必将缺乏最基本的心理依托,司法公正也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法官要公平公正地裁判案件,还需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法官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审判职能的正常发挥,如果一个法官不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那他是不能公平公正地裁判案件的。法官应当具备广泛的业务知识,深厚的法律功底,良好的法律意识,高超的司法技能和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层出不穷的新类型案件,才能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因此每一位法官都应当在司法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业务素质,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
公正裁判案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虽然不需要法官抛头颅洒热血,但确实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基层法院虽然管辖范围小,但事情却不少,法官们少有闲着的机会,然而他们勤勤恳恳的工作,有时却不能获得他人的理解,甚至会招致当事人的怨恨。一个案件不管判得如何公正,总会有败诉的一方,免不了有当事人会不满意,马彩云、傅明生等法官遇害,折射出目前法官生存环境的恶劣。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不管前路如何险恶,法官只要坚定信仰,不畏艰难,便能对得起头顶的国徽与胸前的法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