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 守初心 明法理 为人民 |
||
来源:人民法院报 发布时间: 2021年12月10日 |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读百年党史,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这段光辉岁月,不可谓不波澜壮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苦难,社会革命与改革多次失败的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改变中华民族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时光倏然而过。建党百年之际,世界已经焕然一新,我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科技创新持续领航、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世界正面临着百年以来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世界格局的演变,世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党布局开展“四史教育”,尤其是党史教育,就是要让全体党员在党史学习中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党史学习中汲取智慧和前进的力量,在党史学习中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砥砺奋进的光辉历程、辉煌业绩和宝贵经验,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激发全党全国人民保持“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为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继续前进。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国共产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人民法院作为审判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广大干警从党史学习中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是人民法院的必修课。 学习党史,就是要守住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回望百年党史,答案跃然纸上。从党的一大起,中国共产党人就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从风雨飘摇到百废待兴,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无数共产党人奋勇争先、前赴后继,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有身陷囹圄却时刻心系可爱的中国的方志敏,有隐姓埋名抛亲舍家的黄旭华,更有无数为了民族独立富强而牺牲奉献的无名英雄。学习党史,就是要弄明白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经受住百年风险考验,永不懈怠、一往无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学习党史,就是要补足精神之“钙”,在党史学习中,必须将党史与人民司法史结合起来,必须将树立正确党史观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结合起来。让法院干警以史为镜,牢记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初心使命和司法为民的责任担当,始终保持不怕艰难困苦的勇气、昂扬向上的朝气和创新进取的锐气,旗帜鲜明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继承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新时代下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自觉坚守初心和使命。 学习党史,就是要明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本质相同、目标一致。我们要始终牢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逻辑旨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法治道路的选择也自然如此,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既是宪法责任,更是历史担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发展上,我们既要传承,也要开拓。传承,是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进程中,以司法带动法治文化蓬勃发展,增强文化共识、价值认同,真正做到良法善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继承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让司法始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开拓,是坚持问题导向,以问题倒逼改革、推动创新,人民法院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密结合新时代全民依法治国的新要求,积极应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以强有力的司法实践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创新,切实做到全面依法治国,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学习党史,就是要牢记人民法院为人民的本色。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带领人民攻坚克难、不断前进的一大法宝,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优势。无论是解放战争时期“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还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之时全国人民筑起的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历史反复证明,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才能获得走向胜利的磅礴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人民司法更是时刻牢记服务人民的本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近年来,人民法院始终围绕这一个出发点,办实事、出实效,深入推进审执工作质效双发展、完善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多元共治的诉前纠纷解决机制、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精品,以切实有效举措解决群众参与诉讼中的急难愁盼的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 百年栉风沐雨,百年风雨兼程。我们要从百年党史中明真理、增自信、崇道德,汲取奋进力量,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实际行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去阻力、增定力、强动力、注活力,为新时代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断奋斗。 何宛珊(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
||
|
||
【关闭】 | ||
|
||
版权所有:潍坊市寒亭区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潍坊市寒亭区通亭街5099号 电话:0536-7251668 邮编:26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