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乡景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5年07月01日 | ||
二哥是三大爷家的二哥,比我大十一岁,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算,我们应该是出了五服的兄弟,因两个家族男丁较少,相互帮衬就多一些,两家也一直处得挺好,或许还有文化程度相近有共同语言的缘故,我们俩一直走得挺近。二哥是高中毕业后当了兵,后在部队考了军校,干到团职干部后转业留在了重庆。二哥有才且勤奋好学,在我们兄弟中算是有出息的。小时候,爷爷一直将二哥当作标杆让我去学习,所以直到现在,对二哥仍小有崇拜。和二哥见面虽少,但电话联系不断,且只要回老家,二哥总会联系我相聚一下。 三大爷去世得早,前几年三大娘也去世了,因为父母已不在,二哥这几年就没有回老家。去年清明节,二哥带着已经考上大学的侄女回来上坟,我们到青州车站去接他。当过兵的二哥高大、挺拔、有精神,在人群中一眼就能认出。二哥和前几年相比多了一些白发,我笑称二哥也见老了,二哥说,游子思乡切,鬓发霜侵急。侄女很小的时候回老家曾见过,多年过去,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都快认不出了,简单寒暄之后,将行李装上车,踏上回家路。火车站离老家有三十多公里,需要走近一个小时的车程,在车上看着两边快速退后的绿化树,二哥话一直未停,问这是到哪儿了?这不是什么什么地方吗?并感慨沿路变化之大。驶进县境,二哥更是指着沿路的建设一惊一乍的,惹得侄女都笑他太不稳重了,我给侄女解释,的确是最近五年家乡变化太快、太大的原因,连我们常年在本县居住的人也都能感受到城市的发展速度,更不用说是多年不回故乡的二哥了。 开车到了村口,看到耸立在宽广柏油路边写有村名的高大铸铁村门,二哥更是惊异了,非要停车看看,下车就一连串地问,我们村前怎么有这条公路?什么时候修的?为什么要给我们修这条路?原先村前的那条沟呢?我笑着告诉他,我们村现在已经在二环以内了,村前建了物流城,村前的公路是2012年修的,是物流城的配套道路,公路修到了村前,沟被填平了,八路公交车站还设到了村口,出行已经非常方便了,多才的二哥感慨的竟无言表达,只是感叹变化太大。 上完坟后,叫上本家的几个兄弟,邀二哥到我新建的房子里吃饭。新房是2012年盖的,拆了老房进行翻建的。二哥挨个房间看着,和父亲聊着老房的记忆,回想着老房室内的昏暗、逼仄,夸奖着新房的明亮、宽敞,提醒着父亲注意身体,好好享受生活。妻子准备了一桌子的家乡菜,荤素搭配齐全,还特意准备了煎饼卷大葱,上了一碟酱,煎饼是让岳母提前烙的,二哥对妻子的手艺很是称赞,说有家的味道,侄女虽也爱吃家乡菜,但席间仍忍不住赞美重庆菜才是真正的美食,惹得二哥不是很高兴,说侄女在外地长大,已没有了乡土情怀,所以吃不出家的味道。我们兄弟喝了好多的酒,气氛也越来越热烈,争着回忆二哥在家和当兵时回乡的片段。喝到最后,怎么送走二哥的事情都不记的了,只记的二哥提起一直没有去爬过沂山,相约第二天去爬山的事情。 第二天一早,我和本家一个叫海的大哥开车去接上的二哥,到东镇庙的时候大约九点钟。因为是四月份,山上还有点冷,游客不多。我客串了一下导游,讲解东镇庙故事和传说,讲解“三枝柏”、“唐槐”、“母子连体连理银杏树”,讲解元成宗的汉蒙两文碑、明太祖的“太祖高皇帝诏文”碑,讲解十六帝王祭拜过的沂山。二哥边听边用手机拍照,感叹自己对家乡深厚文化的陌生。看完东镇庙,我们驱车登沂山,远眺狮子岭,攀登歪头崮,体验长春亭上一坐、返老还童百年,再上玉皇顶,撼动探海石,在沂山最高点康熙手书的“灵气所钟”四字的巨石前留念。二哥话少手忙,手机咔咔声不断,将家乡的美景摄个不停。中午在山顶“沂山森林”餐厅用的餐,吃的全是沂山的特产,味美而价廉,饭后在林间流连。因二哥晚上要与战友相聚,与潍坊战友相聚后,还要与济南战友聚会,我们4点回返,二哥与我们依依惜别,并再三邀请我们到重庆游玩。 送走二哥一周后,我在邮箱中收到了二哥写的清明故里沂山游记,二哥在其中赋诗一首,赞美家乡的美丽和对家乡的怀念,现与大家共分享。 昨夜才归渝,又把乡情忆。前年尚回乡,今回路不识。沿途老村落,已变新楼宇。故乡本偏僻,现入二环里。离时父母送,归空坟前祭。双亲虽不在,幸有众兄弟。家园一壶酒,兄弟同追忆。早起赴沂山,拜谒东安帝。庙内观碑刻,十六帝王立。汉柏唐槐茂,白果连体奇。蜿蜒盘山路,风景让人迷。狮子山巅啸,歪头涧陡起。千古一帝书,玉皇山顶立。沂山五镇首,灵气所钟地。婉别亲朋送,黯登回渝机。回归行囊满,囊内皆情谊。 诗中二哥满腔的思家颂乡情怀,让我很是感慨,我们日常注视下,家乡的变化有但不突兀,但远方回乡的游子,定会惊讶于家乡的变化之大。是的,临朐-我美丽的家,真的变了,交通便利了,高楼林立了,人们生活富足了,我为居住在这样的宜居之城而高兴。 (作者:临朐县人民法院 陈勇)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