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潍城法院组织全体干警观看电影《第二十条》, “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法,绝不向不法让步!”,影片中的经典台词震耳欲聋,引人深思,具有强烈的教育引导意义。身处司法工作一线的青年干警,又是如何看待这部电影以及背后的法理人情?下面,让我们跟着小编,一起听听潍城法院青年干警的观影感想!
行政审判庭
韩葭祺
电影《第二十条》深刻描绘了正义经历的曲折与挑战,在让人笑着泪奔的情节中,启迪着我们对正义的思考。“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张贵生见义勇为却身陷囹圄,出狱后的一次次上访,是在泥沼和黑暗里蹒跚而坚定前行。“君子出处不违道而无愧”,检察官韩明坚定捍卫正义,王永强案中他挺身而出,在听证会上为人的尊严和权利而战。“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面对霸凌与不公,我们不能选择沉默,要有不畏强权、不惧黑暗的勇气。让我们用行动捍卫正义,对抗不公,让社会因我们的努力而更加美好。
执行局
王新刚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精确的找到了一个大众关心的法律热点问题,用普通人的鲜活案例,生动的讲述了《刑法》中的《第二十条》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度问题。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一般人,必须身临其境,带入防卫人立场,不能对防卫人过于苛责。法律必须不断完善,才能让我们做好人好事时不会再犹豫。
于河法庭
王晓飞
在观看《第二十条》之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道德抉择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这部电影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涉及到道德和伦理的问题,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权衡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我们需要更加宽容和理解他人的选择和行为。总之,《第二十条》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电影。它不仅是一部关于道德和人性的探讨,也是一部关于生命和选择的思考。这部电影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望留法庭
李方暖
在观看电影时,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郝秀萍,这个角色是部分弱势群体的融合,例如“残疾人”“生活贫苦”“子女患病”,他们一般文化程度不高、法治观念薄弱,在受到不公平待遇后,维护自身权益的难度以及成本也更高。作为一名法院干警,我们要更加注重弱势群体的保护,努力让每一位当事人在案件办理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同时要践行能动司法理念,做法治进步的引领者和司法温度的传递者,积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
监察室
孙希萍
《第二十条》这部电影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朴素的话语和色调却展现了老百姓对法律的真正希望。面对自己儿子“我做错了吗”的疑问,司机女儿因父亲上访途中丧生而自责的泪水,王大勇妻子对法律绝望而跳楼时,韩明沉默了,他意识到:“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最终千言万语化为王大勇审判会上的一句:“我认为王大勇的行为不应是故意杀人罪,而应是正当防卫,无罪!”法律存在的意义就是满足每个公民对公平正义的渴望。什么是法律?是天理、是国法、是人情,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综合办公室
丁娟
《第二十条》以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条款名命名,故事原型来源于社会中发生的真实案件,影片中的三个案件折射了种种问题,其严肃性、沉重性不言而喻。作为一名法院工作人员,我不禁深思:法律是什么?公平正义是什么?其实影片中给了我们答案,是天理、是国法、是人情。法律中每一条条文都在诉说着公平正义,但是要想真正让法律条文里的公平正义落实到每一个具体案件中,需要我们始终关注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坚持追求真相,秉持公平正义,能动履职、发挥法本身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