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词的魄力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5年10月16日 | ||
这是一起发生在四名亲兄弟之间的纠纷,起因是赡养问题,那次打架的第二天,老人驾鹤西归,可子女们的争执还在继续。村委、法庭和电视台《新闻女生》组几经调解,都没有任何效果,法院依法裁判后,在宣读判决时,当事人冷静了下来,认为这份判决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既体现了法律的震慑力,还充满了人情味,当场表示息诉服判,均未上诉。 王某甲与王某乙、王某丙、王某丁系同胞四兄弟,2014年5月3日傍晚,四兄弟的母亲生命垂危,当时老人躺在王某乙家的西屋,王某丙紧急去通知王某甲,在王某甲家东边的地边,找到王某甲及其妻聂某,因王某甲与聂某在赡养老人方面,一向与其他三兄弟有矛盾,这次王某丙来喊他们去看弥留之际的老母亲,一语不和又起纷争,继而争吵、打架,后王某丙回到王某乙家其母亲住的房内。不久,聂某、王某甲、王某(聂某、王某甲之女)也来到王某乙家,王某进屋即与王某丙发生争吵撕打,王某甲、聂某也进了屋,三人在老人的病榻前,与王某丙撕打在一起,王某乙、王某丁闻声从北屋过来,王某乙将聂某拉开,拥着聂某倒退着往外走,一不留神,聂某被门槛绊倒,仰面倒地休克,王某乙立即将聂某扶起并掐其人中,聂某苏醒过来后被王某甲背回了家。后聂某到医院住院进行治疗,共造成损失4万余元。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刘法官却让刚性法律有了柔性“人情”,用充满魄力的判词让当事人受到了教育。 他在判决书中这样陈词:兄弟情同手足,“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聂某、王某甲与王某丙不顾及兄弟之情相互争吵打架,已属不该,在王某丙回到弥留之际的母亲身边时,聂某、王某甲、王某非但不首先照顾即将离世的老人,而是不顾及老人的感受,竟然在老人身边再次挑起事端,与王某丙争吵撕打在一起,于情于理于法所不容,聂某方对纠纷的再次发生负有重大过错。王某丙没有冷静处理兄弟之间的矛盾,语言和行为均存在过激之处,对本次纠纷的发生和扩大亦负有过错。王某乙在拉架时过失致聂某受伤,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综合考虑本次纠纷发生的原因、过程、当事人的主观过错等情况,聂某受伤造成的损失,由聂某自行承担50%,由王某丙承担30%,由王某乙承担20%。王某丁没有对聂某实施侵权行为,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一向面目严肃、有板有眼的判决书,如今变得娓娓动人。这份好的判决,它最大的意义还在于它的普法和教育作用。因为,现在法律文书都要上网公开发布,对全社会开放。法官在依法裁判、充分说理之余,加上一段带有人情味道德评判的解释和劝戒,能起到警示作用。这真是:母亲弥留病榻前,同胞兄弟打成团,多方调解无效果,铁血法官把案断。魄力判词显正气,兼有柔情和大义,刚柔并济把理讲,核心价值得弘扬。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