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木剪影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8年05月15日 | ||
来新疆旅行的人们,大都会去喀纳斯,而作为喀纳斯三大景区(白哈巴)之一的禾木,去的游客就少一些。禾木,是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的一个乡,喀纳斯过去归属禾木管辖,但自从喀纳斯地区成为旅游区后,禾木就变成大喀纳斯景区的一部分了。来过的人们都说,喀纳斯最美的秋色在禾木,层林尽染,绚丽多彩,是神的后花园,那么禾木村呢?离喀纳斯约八十公里的禾木村,那一定是神后花园里的自留地。 8月初,在一个日头偏西的午后,我们结束了喀纳斯的行程,在贾登峪前的路口向东转,沿蜿蜒盘旋的山路,就踏上了一条风光绮丽的景观大道。雄浑起伏的阿尔泰山延伸向天际,山上是连绵的草原,大片大片的郁郁葱葱茂盛的森林点缀其间,山坡上悠闲吃草的羊群,伴随一旁手持套马杆缓步骑行的牧人,一座座白色毡房上袅袅升起的炊烟,摇着尾巴奔跑的狗儿……在晚霞满天、温柔的夕阳映照下,成就了一幅横亘于天地间巨大的立体画作,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平和,望着车窗外,心绪一片宁静……就这样一路前行,穿过丛林和繁花点缀的河谷,快10点了,我们才从喀纳斯赶到禾木村。 下车后的第一印象,是满村鳞次栉比的小木屋,还有木头围栏里或立或卧的马牛羊等。店铺里明晃晃的,灯光摇曳,胖胖的肉肉的花菇、伞形网纹的羊肚菌、深褐色椭圆形的鹿茸片,还有蜂蜜、中草药以及很多不知名的土特产摆在门口,引得客人们观望流连。因第二天要早起看日出,我们匆忙吃完晚饭,就被安排到小木屋休息。这里面还真是木头的世界,房间里除了必要的电器外,桌椅板凳、墙壁地面全是木制材料,还能嗅到原木解开后的那种特有的味道。夜已深,窗外静悄悄的,一片安宁祥和,小山村雾霭朦胧的夜晚,正编织出一个美丽的梦。禾木,我们枕着你的名字入眠,期待着崭新的明天…… 约好早上7点,在院外的路上集合。出门一看,天还黑的,灯光下人影幢幢,凉凉的润湿的雾气弥漫,深吸一口沁入心脾。随着队伍,深一脚浅一脚地出了村口,往山上去。伴随一路的还有放牧的马匹,有的马上还骑着游客,当地的图瓦人牵着缰绳,马蹄嘚嘚,穿过树林和山脊小道,奔向村子西南侧的山坡。天光已经放亮,好像不走运,天是阴沉的,还有丝丝细雨飘洒在脸上,没有放晴的样子,看来,禾木日出的万千气象是看不到了。打着伞,沿山脚下的木头栈道,气喘吁吁地攀爬上那个山头,抬眼看去,一大队的长枪短炮已支架起来,这些摄像器材上都包裹着雨具,对着东方日出的地方。这里是摄影家的天堂,在这个小山坡上可俯视禾木村以及禾木河的全景,远观日出、雪峰与涓涓河流,是拍摄禾木日出、晨雾、木屋、树林、河流的绝佳取景地。 时间快8点了,雾气也已经消散地差不多了,天气依旧阴沉。登高望远,禾木河谷尽收眼底。一条银带,自东北向西南,沿山脚穿过白桦林,流向山峦起伏的苍茫远方。禾木最有特色的小木屋,静静地卧在山川之间,炊烟在村落中冉冉升起,形成一条梦幻般的烟雾带,宛若仙境。“远望云山隔秋水”,举目眺望,山势连绵起伏,“夏山如滴,秋山如妆”,夏秋之交的远山,在早晨清新苍润的大地上,铺展开一幅中国水墨画作。我痴痴地望着东方的山影,脑海中仿佛显现出的是北宋郭熙的山水画作:画家运用“三远”(高远、深远、平远)的全景式构图方法,用淡淡的墨色,晕染出依次递减的近、中、远的三幅冥迷朦胧的远山的剪影,云烟变幻中,意境清旷动人……这是大地运用它的如椽巨笔,描绘出的画作?还是古代画家和这大自然的灵秀,息息相通呢? 这时同伴说“这天气,日出,是看不到了,咱们去河边吧!”我们随后下山,来到禾木河桥上。石头的桥墩外围用串联的圆木栅栏防护,桥面全木材架设,横跨河东西两岸。桥西和河的上下游全是大片的白桦林,白色的枝干,高大挺拔,在晨风中树梢摆动,树叶“唰剌剌”作响,一个同伴哼起了那首著名的《北国之春》:亭亭白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优美动听的旋律,引得我们侧耳倾听,此情此景,让人悠然相忘。 桥下的禾木河注入额尔齐斯河的第二大支流布尔津河,其源头与喀纳斯湖一样,都是中俄交界的友谊峰上的雪山融水汇集而成。在中国地理书上学过,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外流河,在随后去的五彩滩上,可以看到美丽的额尔齐斯河波澜壮阔、浩浩荡荡地流向远方。桥下是湍急的水流,冲击着河两岸大大小小的石块,还有河中央倒伏的大树,“哗哗”作响。我绕过桥头,来到河边,清澈的河水,它们来自圣洁的雪山,流速极快,激起的水花,不时溅落到衣上。踩着大小不一的卵石,蹲下身子,伸出双手,在湍流中捧起一捧清水。凉凉的河水,了无纤尘,现在却波澜不惊地静静躺在手心,仿佛要透过手掌,渗入心田……揣摩良久,双手合掌,让带着体温的河水,重新汇入奔腾不息的禾木河,流向远方,目光极处,不禁遥想:再过多少天,我捧过的这水,会流入浩瀚神秘的北冰洋呢? 禾木河的东岸,就是一栋栋原木垒起的木屋,基本上有大半截埋在土里,房顶一般用木板钉成人字型雨棚,房体用直径三四十公分的单层原木堆成,既保暖又防潮,以抵挡这里将近半年的大雪封山期的严寒,这样的造型,使得小木屋显得特别原始古朴,并带有游牧民族的传统特征。有的屋后还有木头围栏,用于圈养蒙古族图瓦人的牲畜,现在这些小木屋已成为图瓦人的标志。这里的当地人,没有匆忙,没有喧闹,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我们徜徉在充满原始味道村落里,体味着这里人们从容、宁静的生活。 临近中午,白云朵朵,阳光重新洒满了山川大地,禾木的一切又沐浴在北国8月的暖阳里,安详、静谧。因为时节的原因,我们没有看到禾木深秋色彩斑斓的如俄罗斯油画般的彩林,在奔向哈巴河的路上,望着车窗外的木屋、河流、起伏的草原、悠闲地吃着草的羊儿牛儿……像一幅幅剪影在心中掠过,默默祝愿这片净土,这块“神的自留地”,永远安卧在祖国北疆,成为我们梦的家园。 (作者单位:潍坊中院)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