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骄子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9年11月12日 | ||
“大山骄子”是位于原桃林乡第四中学的一座花岗岩塑像。前几年第四中学因教改撤并被取消,老师和学生都搬到县城去了,老校舍就划归桃林初级中学使用。今年“五一”放假,我们几个毕业于四中的同学想起母校,相约回去聚聚,看看桃林的山,桃林的水,还有紧依青山绿水的“大山骄子”。 进入校园,一片寂静。院子里的雪松像一座座墨绿的高塔直冲云霄,“大山骄子”依旧高高耸立在操场旁边的小花园里。操场上空荡荡的,没有人,校舍因放假都上了锁,我们当初上学的教室—前后两排平房还原貌卧在那儿,与不远处的三层办公楼比起来,略有些许逊色,还有些慵懒。睹物思人,大家自然要谈起二十多年前在这平房教室里真实发生的那些难忘瞬间,有人说地理老师讲课太风趣了,他讲课时间格外过得快,但记得牢;有人说语文老师喜欢上课前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琢磨好的一句话,如“千年当归溢芬芳”,然后神秘一笑,让同学们猜猜这是班里那一位同学的大名;有人说数学老师就像个大姐姐,和蔼可亲,她做新娘子时穿的那身红衣服与身后的那条粗黑的长辫子真配。还有人说,感觉想念地理老师的老伴了,她清瘦朴实,精神矍铄,爱笑,当时碰到她,这个喊一声“大娘”,那个喊一声“大娘”,大娘都应答不过来,我们还时常在班空里去她家喝水,偶尔哪个同学不舒服了,只要被大娘知道,中午放学准会被她拖到家里吃小灶,小灶照例是白面精肉饺子。大娘好像没有什么文化,但人勤俭会持家,与老伴感情也好,她发现有些学生把吃剩的馒头块儿随处乱扔,大娘就觉得可惜,大娘心里不喜欢读书人浪费粮食,于是她自发找到了个新职业—在校园里捡馒头块儿。大娘拿着个自己缝制的米黄色布袋,每天早中晚饭后准时在校园里转,水笼头边、垃圾桶旁,她都看得仔细,那布袋就渐渐鼓了起来。也不知道大娘一年四季拾了多少馒头块儿,更不知道这些馒头块儿最终去了哪里,也许是磨成饲料喂了大娘养的那些鸡吧。 有人说起“大山骄子”,这座花岗岩雕成的塑像,高约三米,站在一个约一米高的石基上,是一个左手持书卷,右手举起,张大嘴像在大声疾呼,或在演讲的中年男子,表情沉重刚毅,也许他就是一位教书先生,正在呼吁这片山区的家长或孩子要重视教育,要好好读书。“大山骄子”是1994年立起来的,全凭时任杨校长四处筹集费用才建成。从此以后,仿佛一提四中,就立刻想到了“大山骄子”,“大山骄子”已经深深印在我们的心中了。是啊,四中与我们,不只是学校与学生,四中还是我们的家,我们亲手绑的秫秸把儿铺在了宿舍房梁上,睡觉也感到踏实,我们的宿舍与老师的家都在一个院儿,紧邻着,串个门儿也是常有的事。 有人提议到校外转转,迎面是桃林山,山脚下那条小河,春水“咕咕”南流,缓慢而光亮。五月的桃林山,漫山的杏花、桃花已谢了花期,只剩嫩绿的叶子在花枝上舒展着,山上的栗子树都粗壮有力,山底的洼谷里大片大片种着茶树,明前茶都已采过,新冒出的叶子油亮亮的。这几年桃林出产的绿茶很受欢迎,也许得益于这片青山绿水呢。立在水边,又想起了李校长自己创作的四中校歌:“青山下,绿水边,座落着我们美丽的校园……” “大山骄子”,是当年我们唱校歌的地方。如今,“大山骄子”还在,当年唱过校歌的很多老师、同学都已不好联系了,不知他们是否还会想起四中,或是“大山骄子”。 (作者单位:奎文法院)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