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烟台招远市人民法院门户网站2019年1月1日 星期一
当前位置:首页 > 细览页

俊秀“升职”记——明清时期的科考之 路

2020年11月24日
作者:招远市人民法院
打印 分享到:

  冯 浩 杨 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文人士大夫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将他们聚集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圈层。自洪武皇帝朱元璋灭元之后,国家便把读书人作为一个特权阶层加以维护。如何表现?就是平民寒士只要愿意读书,并通过国家标准化考试——科举考试,就会取得特别的待遇。这些参加科举考试的平民则被称为“俊秀”,俊秀与长相无关,它本是明初的平民等级,后来逐渐代指读书人。由俊秀开始,明清读书人开启了漫长的考试升职之路。

  第一站——“县试”“府试”

  俊秀们需要通过的第一层考验在考生所在的县进行,称为“县试”。县试一般两年举行一次,多在农历二月进行,由县官担任主考官,没有录取名额的限制。县试之后,还有“府试”,通过这两次考试者便是“童生”,“童生”与年龄无关,无论是十多岁的少年,还是古稀老者,皆为“童生”。很多人读到须发皆白还是一介童生,有好事者曾经编过一个对子:行年八十尚称童,可云寿考;到老五经犹未熟,真是书生。可见古代读书人这登科及第的进身之阶并非易事。

  不过,“童生”们要参加的第三场考试才至为关键,优胜劣汰,只有成绩优异者才能通过,而一旦顺利通过,就成为生员,生员就是所谓的“秀才”。“秀才”语出《管子·小匡》:“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初指“才之秀者”,《礼记》《史记》中均有类似的称呼。可见在当时,秀才泛指才能出众之人。汉代自武帝时起,秀才始成为与孝廉一样的举荐科名。隋唐之际,考试制度完全替代了举荐,分科取士,故名“科举”,秀才科即为科举考试单独设立的考试科目之一。不过,从唐代中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清,秀才往往成为读书人的泛称。

  第二站——“院试”“乡试”

  生员考试即为“院试”,这是由省里一名专门负责教育的官员主持的考试,这个官员叫学政,也称提督学院,故名“院试”。“院试”一般两到三年举行一次,由于离开了考生生源地,所以考生们提篮徒步,仅奔赴考场就已相当不易,加之考场设置等对读书人亦不够尊重,正如《聊斋志异》所述: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吏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恍,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实属不易。当然,相对于极大的考试难度而言,这些却又都算不得什么。在近年来的民间国学热中被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位代表的曾国藩,不但历经7次才最终考取秀才,而且曾被湖南学政悬牌批责“文理太浅”,曾氏在家书中将此视为人生第一大辱。

  所以,“院试”是典型的龙门试。一旦考取,就能脱离平民阶层,成为“士”,立刻拥有数项特权:其一,免服徭役,国家的义务劳动全部免除,也不再承担政府摊派;其二,见官免跪,普通百姓见了官员都要跪下来,秀才只需拱手作揖,寒暄即可;其三,穿戴特殊,秀才可以穿青布长衫、头戴方巾、脚踏长靴,走到哪儿都要显出高人一等的样子。秀才在街上摇摇摆摆地走,没人敢冲撞,因为撞到就叫唐突秀才,有辱斯文;其四,免于出庭,秀才吃官司不用出庭,只需给县衙写一张便条或送一封信就可以了,因为如果出庭的话,原、被告都要跪在县衙,而秀才是具有免跪特权的;其五,秀才除了人命案件、强盗案件等重大刑事案件外,也是不能抓捕的,如果碰到有人举报秀才,不能抓,只能传:“鄙衙有小票一张,秀才老爷请移步”。所以读书人一旦考取了秀才,就意味着拥有了种种特权。

  但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员吗?答案是否定的。秀才还不是官员,要想做官,秀才还要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由皇帝派出主考官,在农历八月举行,所以又叫“秋闱”。秀才“乡试”通过,就可以成为举人。举人“有功名在身”,有做官资格,但尚需候补。明代著名清官海瑞以一篇《治黎策》得中举人,数年后才初任福建南平教谕一职。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的“范进中举”中,尽管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刻画了范进喜极而疯的形象,但这一情节足见中举对于读书人的重大意义。

  第三站——“会试”“殿试”

  举人再参加每三年一次、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会试”。“会试”的难度与“乡试”不可相提并论。全国上百万的读书人,一次只录取三四百人,平均每年一百出头。据统计,清代的进士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0.000048%,远低于“万一”。像主持过王阳明一届“会试”的主考官李东阳十七岁便进士及第,可谓万中无一,难怪当时人称“行过玉河三百骑,少年争说李东阳”。

  “会试”通过,成为贡生,贡生合格以后马上就可以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最终考试——“殿试”,并成为进士。也就是说,“会试”考取后成为贡生,贡生参加“殿试”成为进士,从贡生到进士是无淘汰的,只要被录为贡生以后,进士肯定也被录取,所以进士考试,仅是一个排名考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其荣无以加,” 这便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在有明一代的276年历史中,乡试、会试和殿试都是第一名,即所谓连中三元者,仅黄观、商辂二人而已,其中黄观甚至是六首状元,科举制度以来,这样的也仅有二人,时人称“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进士一旦考取,马上就可以外放做官,一般先从县官做起。而举人和秀才一般都是没有办法做官的,或者说做官难度极大。为了让已经有举人身份但又没有官职的人有晋身机会,清乾隆年间定制,举人可以参加每六年一次的大挑考试,如果举人不想或者无力去考进士了,那么就可以去参加大挑考试。大挑考试以容貌取才,一定要相貌堂堂的才能通过大挑去做官。秀才做官则更是难上加难,需要参加每月县里面的考试,且都要考到优等,然后作为优贡送到中枢,或者由中枢来选拔,叫拔贡,经过朝考合格的,才可充任官员。

  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平民阶层的俊秀要想进阶就得寂寞苦读,“十年寒窗”定是有的,能否“一朝成名”却未可知。吴敬梓书中言: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少年不知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人民法院)

版权所有:招远市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招远市温泉路291号 电话0535-8213543  邮编:26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