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智能检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 普法进行时 > 法院故事
以匠心谱公正——观《阳光下的法庭》有感
  • 作者:五莲县人民法院 丁娇发布时间:2018年08月07日

      

   看过近来热播的法治大剧《阳光下的法庭》,有收获、有温暖、有感动。

  该剧全景式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在司法体制改革中取得的巨大进步,展现了以白雪梅为代表的东方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法官们坚守法治信仰、胸怀全局、心系群众、公正司法的美丽画卷,向全社会传播了公平正义的理念和法律至上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曾说:“理想的法官就是公正的化身。”我想,剧中的白雪梅便是这样“理想的法官”。她不忘初心,坚定法治信仰,将公正深入骨髓。其中,给我启发最大的是环境污染案的审理。该案充分展现了她为实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所付出的心血、面对的挑战,以及蕴含其中的法治精神、工匠精神。

  白雪梅说:“下一纸判决容易,难的是我们要考虑到判决的可执行性,按法律规定可以判企业2.11亿元的修复赔偿,但这无疑会让企业遭受重创甚至是倒闭。”如何在依法判案的同时又能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特别是保住企业三千名员工的饭碗,这是她思考的问题。经过合议庭激烈的讨论,最终判决环境修复费2.11亿元由志成化工和泰杰公司连带承担,但该笔环境修复赔偿款中的百分之四十可以用企业的技术升级和改造来抵扣。案件审结后,她还积极帮企业找出路,促成企业并购。这样的办案理念让我折服,这样的一份判决让我体会到了法官的平衡艺术与智慧。

  在追求公平正义的同时权衡利弊,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这是法官应当孜孜以求的。作为法官,不但要保证判决结果的正义性,也要考虑判决结果的可行性。而在决胜“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当下,这不仅仅是执行法官的事,审判法官也不能置身事外。司法实践中,有不少案件在审理阶段兼顾执行不够,忽视了审判、执行的紧密关系,缺少实地调查研究,作出的裁判文书不严谨,使案件遭遇执行难。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展现了故宫文物修复者的匠人精神,眼中只有手上的事,心里也只想着怎样做好它。如同匠人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作品,不断改善工艺,享受作品在手中升华的过程一样,法官对待案件也不能简单一判了之,要树立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多向前思考一步,学习匠人们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

  匠心之于法官是什么呢?它是每一次庭审、每一份裁判文书所凝结的严谨与专业;它是在审判执行的每个环节都不断追求程序运行、法律适用和实体认定完美精准的责任心;它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卓越追求。“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坚持最高标准,精益求精,把案子审明白、判明白,把裁判文书写明白,以自己的行为规范释放善意,传递正能量,兼顾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这才是法官合格的司法“产品”。

  大学期间,自己就对法官有无限的憧憬,经过努力也有幸成了一名法院人。剧中白雪梅柔中带刚,严谨冷峻中又不乏温情的形象,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我将不忘选择法官之路的初心,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在实践的锤炼和时间的沉淀中积累办案技巧、办案能力,做司法为民路上的匠人。正如美国一位大法官所说,“当我回过头来看看这个世界上的各种职业时,只有法官这个职业,让我感到心动和感激,选择法官这个职业,是我这一生所做的最好的事情。”

  最后,我想把剧中的这首歌送给每一位法官:

  你静静地听/听世间那些悲欢/你默默地看/看穿了真相和谎言/你用心思辨/辩出了丑恶与良善/你写下公道/公道就在字里行间/选择这条路就肩负起人间冷暖/法袍威严/又何惧一路孤单/法槌敲响/就像你铿锵誓言/公平正义/才是你最深的眷恋/法庭庄严/风雨后阳光更温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