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智能检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 普法进行时 > 法院故事
诗人的眼睛
  • 作者:周蓉蓉发布时间:2018年09月25日

  每当徘徊在艺术的殿堂,都会如醉酒般沉湎——在梵高深邃的星夜下思索,在卡夫卡神秘的城堡中闯荡,在施特劳斯璀璨的多瑙河畔驻足,在叶赛宁忧郁的目光里沉醉……

  穿越时空遇见艺术,是一场华丽的邂逅。凝视诗人的眼睛,那里有无声的诉说。在我看来,诗人深邃的目光里蕴含的曼妙语言,只有懂得的人才会明白。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确,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艺术为懂得的人创作,却不仅仅是为了让读者懂得作家,更是懂得人之为人的根本意义——幸福。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好的艺术正是给大众提供了一个通往‘好’的途径,像北极星一样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家永远无法摆脱床和面包。

  艺术不是凭空的想象,它与生活是一对孪生姐妹。

  艺术与人性,永远是神秘的搭档。我认为,艺术只能是人性的附属品。

  正如弘一法师李叔同所言:“晦庐居士文席:惠书诵悉。诸荷护念,感谢无已。朽人剃染已来二十余年,于文艺不复措意。世典亦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况乎出家离俗之侣;朽人昔尝诫人云: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即此义也。承刊三印,古穆可喜,至用感谢。”

  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好的文学?什么是堪称伟大的作家?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文学应该给人以精神的力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文学应有的形态。而文学又有共通之处,比如,伟大的作家一般都具有丰富甚至是坎坷的生活经历和渊博学识;具有敏锐的艺术感受能力和思想能力;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具有超强的反思能力和批判意识;具有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而他们的作品,都具有特殊性、创造性、丰富性、新奇性和深刻性诸特征。尽管大师与大师不同,我们仍然可以从不同中找到同,从变化中寻找到某些不变的东西。正是有了这些同与不变的东西,文学才成其为文学。

  但是大师毕竟是少数,堪称伟大的作品也必然是少数。文学创作肩负着启迪人类思想、关注弱势群体、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不朽的作品应该充盈着浓郁的人文关怀,体现深刻的思想内涵,有匠人的锤炼,也有灵魂的闪烁,才能够令人着迷,令人愿意花毕生精力去追求,去摸索,去打磨……

  身为法官,也是靠写作为生。作为司法过程的最终结晶,裁判文书不仅是一种法律产品,也应当是一种文学产品。而身处法律与文学的跨界之旅,我的体会是写作把严酷与浪漫相融,将理性与感性交汇,归结到了“人”这一原点。我的作品,有海外生活,有旅行手记,有哲思小品,有心灵感怀……我希望借文字无限接近宇宙的真谛,无限探寻爱、生命、情感等终极话题,用自然、正面、关怀、友爱、健康、向上的文字给读者传递正能量。在我看来,艺术是一种有始有终的承载故事与情感的形式。无论是音乐、雕塑,还是文学,读者都是把自己重置于艺术作品中,去体验作者传递的情,生成自己的情,最后抵达对美好的体验,感受到人性之崇高与伟大、无限的善与柔软。

  文学创作可以很独特,很纯粹,很感性,很情绪,很个性,很唯美,很抽象,很批判,很讽刺,很古怪,很创新。在我理解,任何一个人的作品,只要发表出来,都不是只给自己读的,而承载着信仰与责任。希望读者懂,但不懂又何妨?劳伦斯那一句“我的作品大概要三百年后的读者才会懂得”响彻历史的时空,穿越滚滚尘埃,扑面而来。

  创作本是至孤至独的朝圣之旅。

  诗人的眼睛,望穿弥漫的红尘,透露着灵魂的密码,讲述在时代背景下的故事,而又传递着超越时代的讯息……

  来源:天平文化月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