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如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缓缓在读者面前展开。这本书以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史前时期到近代,跨越了数千年的时间。
在书中,许倬云先生以江河为喻,将中华文化比作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中国文化真正值得引以为荣处,乃在于有容纳之量与消化之功。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上,我所看到的十分有限,正如渚岸望江,有时看到波涛汹涌,有时看到平川缓流,终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假如用河流为比喻,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如黄河、长江”,这条大河从源头的涓涓细流,逐渐汇聚成波澜壮阔的洪流,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流淌、演变。正如江河的形成需要众多支流的汇入一样,中华文化也是在不断吸收和融合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中逐渐发展壮大的。作者指出,反顾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最可注意的是其兼容并蓄的胸怀;为此中国人遭逢外来异质文化时,常常能够吸收其精华,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
万古江河
与一般的中国通史不同,《万古江河》以中国文化圈的发展为主要着眼点,不以政治体为界定中国文化圈的断代标杆,这一点可以由各章标题分明见出:由中原的中国,扩大为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乃至世界的中国。在文化内容方面,更多关注日常文化、人群心态及社会思想,尤其注意一般小民百姓的生活起居及心灵关怀,而非正史中帝王将相、圣贤名流的事迹,了解其曲折漫长的演变过程能够帮助一般读者了解我们的思想、心态、集体观念其来有自,更好地认识自己来自何方、往何处去。此外,本书每个篇章都有中外文化比较的专节,完全超脱出中国文化自我中心的视角和主张,揭示出中国文化的特点,不在于启发与同化四邻,而在于有容纳之量与消化之功。
作者自序本书是为这一代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也就是中国文化成长发展的故事,及对于这一过程的解释。本书介绍中国史前至近代历史的发展,终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帝国压力下的“百年蹒跚”。作者从江河流域(两河流域)的复杂地貌谈起细述中国文化的发展,把中国历史文化纳入人类文明体系的发展沿革中来阐释。全书涉及内容极为丰富,有民俗生活、朝堂制度、宗教信仰等,重于庶民观点及大区域文化的比较研究,站在全球文化的视角诠释多元、复杂的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与当下的全球化发展理念正好相吻合。中国文化初期是孤独性的自我发展,后续接触到外部文化,与外部文化接触的过程更多的是统治机构、政治制度的变化及其它势力的介入等,中国文化注定是与周边文化互相吸收和滋养、突破和重组,在冲突和融合中发展和前行。纵观其它文明文化,都是在这种此消彼长、彼消此长中成长起来的,而所有的文化体系,终将融于人类共同缔造的世界文化体系的大海。
历史需要反复阅读,在一个人心普遍难以安顿的时代,垂暮之年、寄身海外的许先生给年轻人的答案是:“往里走,安顿自己”。虽身体受限,许先生却以心灵穿越历史的惊涛骇浪,“拿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作自己走过的路之一,人要有远见,才能超越自己所未见。”今日中国正在江河入海之时,回顾数千年奔来的历史长流,那是个别的记忆;嘱望漫无止境的前景,应是全球合作缔造的未来。面对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许先生满怀期望:“巴颜喀拉山的雪水,在最近的未来必流入大洋。在彼此相通的海洋中,长江、黄河的水滴,将与别处的水滴混合。那时,中国的江水河水、印度河、恒河、尼罗河、波斯湾、红海、地中海、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刚果河……各处的水滴将在本来就分不开的大洋之中,难分彼此!万古的江河,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以此呼应书名,万古江河,昼夜不止。
文中图片均来源网络
供稿:政治部通讯员:万贵良